1 / 3
文档名称:

【父母讲堂】别对孩子说“快点”.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父母讲堂】别对孩子说“快点”.doc

上传人:yunde112 2014/7/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父母讲堂】别对孩子说“快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父母讲堂】别对孩子说“快点”
引言:“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
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龙应台说:“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对父母们来说,让“慢哲学”在忙乱的一周之始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是对自己、对孩子都不可多得的一课。
别对孩子说“快点”
“起床!起床!快起来!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前不久,一个叫《妈妈之歌》的视频在网络暴红。创作并演唱《妈妈之歌》的,是美国喜剧女演员安妮塔·兰弗洛(Anita Renfroe),48岁的她是3个孩子的母亲。一次灵光乍现,她将自己催促儿女的话写成了歌曲。整首歌只听到一位母亲不容置疑的急切:“快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让中国人听了忍俊不禁——原来普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大小诸事的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最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
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慢慢走,小心跌跤!”“慢慢吃,小心噎着”;现在孩子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吃饭!”“快点做作业!”“快点弹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潇潇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王艳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会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种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的基础。”法国的儿童精神专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叹。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这些都促使了中国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不停转场地去学琴的场景,犹如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间,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