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36].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36].doc

上传人:1651012**** 2021/6/19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36].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主备者:肖春云 授课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上课素材
资料链接
丁肇中,196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一 教学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学****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
二教学重点
学****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自主学****法、合作学****法、质疑法、讲解法
四 课前准备
朗读音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某校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
个案
,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认准字形
肇(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ɡ)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及。知,认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课文中对“格物致知”的解释。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和“致知”?
【交流点拨】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交流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步骤四 探究主旨 把握主题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交流点拨】原因有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