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调。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而古时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故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送别诗。(板书:送别诗)诗仙李白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一百多首送别诗篇。我们熟悉的就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场充满诗意的离别,表达了诗人与孟浩然之间深深的情谊与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汪伦以歌相送表达对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多媒体呈现PPT,学生齐读
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送别诗《送友人》,看看诗人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幻灯片展示: 送友人 李白 (板书课题)
二、诵读: 
1、学生自读体会(注意节奏)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了解律诗的特点:
(1)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2)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3)偶数句要求押韵。
三、品读鉴赏诗歌
学法指导:
(一)抓住诗歌的意象,描绘画面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画面: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板书:意境特点:寥廓秀丽)
(二)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情感
过渡:诗歌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典型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请再次朗读诗歌,分析这首送别诗是如何通过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些意象来表达送别的情感呢?
1、分析“孤蓬”这一意象。“孤蓬”这一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孤蓬”借喻远行的朋友。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远行的朋友,也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还有担心)。(板书:情感 对朋友的担心、关怀)
2、“浮云”、“落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板书:情感 依依惜别)
3、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让人销魂的)鸣叫声!
以场景作结,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的离别之情不明说,以写马来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板书:渲染烘托)
小结:这首送别诗通过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些意象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习诗歌的炼字艺术
过渡:通过找意象,我们把握了诗人的情感,而古人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