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doc

上传人:2286107238 2016/6/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页眉. 页脚.. 文献综述题目: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专业: 制药工程学号: 2008044030226 姓名: 李宵宁指导老师: . 页脚..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李宵宁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制药工程 0802 班摘要:小麦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重要病害,本文主要介绍小麦全蚀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并对引起小麦全蚀病的病菌禾顶囊壳菌( Gaeumannormyces graminis )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及发生规律进行了介绍;从植物检疫、品种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小麦全蚀病的综合治理方法。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发生;防治 1 小麦全蚀病的概况自从 1852 年南澳大利亚首次报道小麦全蚀病以来,全蚀病在世界各国的发生时有报道,现已在澳洲、南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等 30 多个国家发生[1] 。我国最早于 193 1 年在浙江发现全蚀病,之后全国各麦区也相继发现该病[2] 。全蚀病破坏小麦根系,可造成受害麦田减产 20%-50% ,严重者甚至绝收[3]。全蚀病为河南、山东等多个省的补充检疫病害,一旦发病,制种田的种子将无法利用,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河南省多处麦田屡见发生,且有加重的趋势[3] 。因此,全面了解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防治措施,深入研究小麦抗病机制与病原菌致病机制,对于控制其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普遍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有植物检疫,农业防治,化学防治,选取抗性品种, 生物防治。 2 小麦全蚀病病状小麦全蚀病是土传根部病害,病菌菌丝侵入麦株根部后大量繁殖,破坏根组织细胞, 堵塞根部导管,使植株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能正常运输,导致麦株分蘖减少,黄叶增多,有的植株还会出现矮化现象。病菌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间都能侵染,以成株期症状最为明显[4]。成株受害症状:由于根系受害,造成小麦水分、养分的吸收运输受阻,导致病株枯死、变白,抽穗期呈现典型的“白穗”症状。由于养分供应不足,病株多表现为矮小瘦弱,穗数减少且不实,千粒重降低。在湿润的土壤中,全蚀病菌的外生菌丝大量繁殖,缠绕在茎基表面,形成一层黑色菌丝鞘,且越接近基部颜色越深,状似在小麦的茎基部贴上了一块黑膏药,因此,全蚀病也被称为“黑脚病”。这一典型症状是小麦全蚀病区别于其他根腐病的标志之一。但土壤湿度小的地方,菌丝较少,故该症状不太明显。剥开最低一片叶的叶鞘,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叶鞘内侧表皮及茎秆表面长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座和成串连接的菌丝结。病株死亡之后,其根、茎、叶鞘内侧,还可见到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4]。.页眉. 页脚.. 3 小麦全蚀病病原菌小麦全蚀病的病原真菌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顶囊壳属真菌, 学名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 . ) Arx & Olivier var. tritici J. Walker 。病原菌的分类特征为子囊壳单生,埋入基质,黑色,颈圆柱形,微侧生,顶端有孔口。壳壁为假薄壁组织, 浅色或黑棕色。子囊多为圆柱形, 薄壁, 有柄。子囊内 8 个孢子,平行排列,线形,成熟时有假隔膜。假侧丝线形, 纤细, 逐渐消失。该菌为兼性寄生,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主要靠菌丝体侵染寄主。根据孢子的大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