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
《分数乘法(三) 》教案
吉隆中心小学
学生分析。
这节科是学生已经学习了 “整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以后的一 节新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 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利用好教材提供的 “折一折”、“讨论 ”“做一做 ”、 “练一练 ”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新知。
教材分析。
分数乘法(三)首先出示了《庄子·天下》中的一段话,有利于激起学生的
探索欲望,同时也直观的展示了分数乘分数的过程, 并初步渗透了极限的数学思
想。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但是解释这一段话的问题,让我们感到困惑 :
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特例,题目中的
1 与算式中的 1 是有区别的:一张长
2
2
方形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
1 ,剩下的也是 1 ,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 1 ,剪去
2
2
2
的是 1 的 1 ,剩下的也是 1 的 1 ,这样说可能不是很明白。 如果将题目中的
1 换
2
2
2
2
2
作 1 ,变为“一张长方形纸条,第一次剪去它的
1 ,第二次剪去剩余部分的
1 ,
3
3
3
此时,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还能用“
1 × 1 ”来解决这个问题
3
3
吗?显然是不可以的。
教学目标。
1 、合具体情境 , ,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 并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1 、具体情境 , ,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 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准备
1 、每人准备一条约 10 厘米长的纸条;
2 、每人准备 5 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 、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 7 页《庄子·天下》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
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 “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 × 1
= 1
1 × 1
= 1
2
2
4
4
2
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 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
1 的 1
是多少,与上
2
2
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2 、折一折,涂一涂
3 × 1 = ?
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