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关于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的思考【内容提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 40% 以上。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由于小城镇建设是复杂、系统、长远的社会性工程, 所以, 应当对其中一些内在的并互为联系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导思路: 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小城镇建设的普及性与重点性, 承担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 小城镇中的主导性产业与多样性产业问题, 实现人口向小城镇聚集与适宜的政策, 等等。对以上问题如能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并正确处理, 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就会有大的发展,城镇化步伐就会大大加快。【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人口产业政策【正文】一、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 40% 以上。近 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600 0 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 50%. 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 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 2 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二、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 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