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蒲松龄( 1640 ~ 1715 )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 19 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 20 岁时,与同乡学友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等人结“郢中诗社”。后家贫,应邀到李希梅家读书。 31 ~ 32 岁时,应同邑进士新任宝应知县、好友孙蕙邀请,到江苏扬州府宝应县做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离乡南游,对其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南方的自然山水、风俗民情、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体验。还结交了一些南方下层歌女。北归后, 以到缙绅家设馆为生,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71 岁撤帐归家, 过了一段饮酒作诗、闲暇自娱的生活。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 72 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 4卷,诗集 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 3种,通俗俚曲 14 种。蒲松龄, 19 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 20 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 潜心治学。现在淄川的留仙湖、般阳河等地就是他们当年经常活动的地方。 25 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 兄弟分家, 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 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迫于生计,于康熙九年应同邑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 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了。蒲松龄 74 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 他悲痛欲绝, 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 1715 年正月 22 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蒲翁墓中出土的东西, 有锡酒壶、锡酒杯、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四枚寿山石印章, 还有其夫人用的铜镜、耳勺。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 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 生活不是很苦, 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 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 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 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 因为他分家了。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 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 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 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 沉默寡言躲在一边。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 破得连门都没有, 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 二百四十斤粮食, 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 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 他于是开始了长达 45 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 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 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 做私塾老师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