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腮腺炎的治疗.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腮腺炎的治疗.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腮腺炎的治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腮腺炎的治疗主要还是要抗病毒治疗。光消炎不行的。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mumps ) 简称流腮, 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属于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 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非化脓性肿痛, 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本病好发儿童,亦可见于成人。腮腺病毒感染导致颊和颈的唾液腺肿胀疼痛。罕见的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和脑脊膜炎,还有耳聋、关节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肾、肝脏、甲状腺的炎症,虽然任何人都会感染,但未注射疫苗的学龄儿童最易受染,冬春两季高发。[ 病原学]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 呈球形, 大小约 80~ 300nm 。是单股核糖核酸病毒( SSRNA )。病毒外膜有血凝素抗原(V), 核壳有可溶性抗原( S)。S 抗原和 V 抗原各有相应的抗体, S 抗体有无保护作用尚有争议,V 抗体具有保护作用。病毒外膜的血凝素, 能凝集鸡和豚鼠红细胞,可产生血凝抑制抗体。在 Hela 细胞、人胚肾与猴肾原代细胞上生长良好。本病毒耐寒, -50 ~ -70 ℃可活 1 年以上,在4℃时其活力可保存 2 个月, 37℃时可保持 24 小时, 55~ 60℃ 20 分钟死亡。对低温有相当的抵抗力。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 30% 来苏尔、 75% 乙醇等接触 2~5 分钟灭活。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自然界中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流行病学] 以飞沫传播为主。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感染。(一)传染源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存在于患者唾液中的时间较长,腮肿前 6 天至腮肿后 9 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 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 而有其它器官如脑或睾丸等症状者, 则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在大流行时约 30~ 40% 患者仅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亚临床感染, 是重要传染源。需要隔离。患者在症状出现 9 天内, 不允许到学校或去工作。传染期从症状出现前一个星期到出现症状后 9 天。患者在症状出现后 48 小时内最具传染性。(二)传播途径本病毒在唾液中通过飞沫传播(唾液及污染的衣服亦可传染) 其传染力较麻疹、水痘为弱。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三) 易感性普遍易感, 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 90% 病例发生于 1~ 15 岁,尤其 5~9 岁的儿童。 1 岁以内婴儿体内可有母递免疫力, 很少患病。成人中 80% 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四) 流行特征本病分布全球, 全年均可发病, 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其流行规律是随着传染源的积累, 易感者的增加,形成流行的周期性,流行持续时间可波动在 2~7 个月之间。在未行疫苗接种地区,有每 7~8 年周期流行的倾向。[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腮腺炎病毒首先侵入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 在局部粘膜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时入血循环(初次病毒血症) ,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 在这些器官中进行增殖后, 再次入血( 二次病毒血症) 波及涎腺、睾丸、卵巢、胰腺、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本病毒对腮腺有特别亲合力, 故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其腺体呈肿胀发红、渗出、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腺上皮水肿、坏死, 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导管呈卡他性炎症, 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 往往引起腺管组织堵塞, 内压增加, 导致腺体肿大。涎腺、睾丸、卵巢、胰腺亦可有类似炎症改变。腮腺导管部分阻塞时, 唾液中潴留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 并从尿中排泄, 导致血清与尿淀粉酶增高。脑组织病变可呈急性病毒性脑膜炎病变, 包括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浸润; 偶见室管细胞坏死, 结疤使大脑导水管狭窄, 形成颅内积水。青春期患者易并发睾丸炎。睾丸曲精管上皮显著充血, 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可见水肿, 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发热,腮腺肿大,疼痛,怕进酸食。包括发热,颈、颌下、耳前唾液腺肿胀、疼痛。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 25 %会出现睾丸肿大,三分一感染者可无症状。潜伏期 8~ 30 天,平均 18 天。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 数小时腮腺肿痛, 逐渐明显, 体温可达 39℃以上, 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 向前、后、下发展, 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 有轻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