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个性化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
传统成本的局限
20%的产品创造了225%的利润。
“传统会计往好的说是无用的,往坏的说是功能失调与具有误导作用”。以传统成本为基础的管理会计正在失去其相关性。企业界留传80/20法则,认为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产生,但是当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教授在企业应用作业成本计算系统时,却发现20%的产品竟然产生了225%的利润,他称之为20/225法则,该法则表明:许多产品实际上正在侵蚀着企业的利润,而这却被传统成本提供的信息所掩盖。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于上世纪初,是与大规模的生产相适应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企业的生产特点由大规模、单一品种生产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技术工艺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生产的复杂化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使得管理作业增多,而直接的生产活动相对减少,这一切使得生产的间接费用呈急剧上升的趋势。70年代以前,间接费用仅占人工成本的50%-60%,而现在很多企业的间接费用已上升为人工成本的400%-500%。以少量的人工费用为基础分配大量的制造费用,必然带来成本分配的偏差。
传统成本核算是以数量为基础的,它隐含一个假设:产量成倍增加,所有投入的资源也会成倍增加。基于这种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产量关联基准分配。这种基准最常见的表现形态就是材料耗用额、直接工时、设备工时等。然而,现实企业中资源的消耗与产量不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企业迫切需要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此情况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
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
“成本是无法管理的,只能管理引起成本的作业”。
作业是企业的各种活动,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它把企业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为企业决策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成本动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费用的分配应着眼于费用地发生原因,把费用的分配与导致这些费用产生的原因联系起来,按照费用发生的原因分配。
图1作业成本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把作业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单元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支持作业,其中单元层次作业是与产品的产量成正比的,批别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生产批数成正比,产品作业的成本与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成正比,支持作业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显然不同层次的作业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按照传统成本的处理方法:对批别作业和产品作业的成本按产品产量分配,这必然导致产品成本计算的扭曲。在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下,这种扭曲尤为严重。
作业成本核算的运行需要先确定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以及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并根据实际的消耗关系建立资源向作业的分配和作业向产品的分配。资源就是各项费用,来自企业总分类账户,成本对象通常是各种产品,作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作业成本采用二阶段分配实现成本计算,即资源成本按资源动因分配到各个作业,归集到作业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各产品。
由于篇幅所限,不能提供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实例。以下是传统成本的计算结果和作业成本计算结果,通过计算结果来对比分析作业成本与传统成本的优劣。
表1传统成本计算结果
产品x
产品y
产品z
直接材料
500000
1800000
80000
直接人工
580000
1600000
160000
制造费用
990000
2640000
264000
合计
2070000
6040000
504000
产量
10000
20000
4000
单位成本
207
302
126
表2作业成本计算结果
产品x
产品y
产品z
直接材料
500000
1800000
80000
直接人工
580000
1600000
160000
装配
282000
705000
225600
材料采购
12000
48000
140000
物料处理
42000
180000
378000
启动准备
200
8000
2000
质量控制
8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