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9
文档名称:

盆地(构造)分析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ppt

格式:ppt   大小:5,784KB   页数:5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盆地(构造)分析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ppt

上传人:相惜 2021/6/24 文件大小:5.6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盆地(构造)分析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讲 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分类
第一节 岩石圈及其板块构造环境
一、地壳与岩石圈
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是借助于地震波研究的成果。地震波主要包括纵波(P波)、 横波(S波)和面波, 其中对地球内部构造研究有意义的是纵波和横波。
整理ppt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变化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一级的波速不连续面。
整理ppt
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M面)出现的深度在大陆之下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下平均为7km。在该界面附近,/s左右;/s。
整理ppt
古登堡不连续面(简称古登堡面,G面)位于地下2885 km的深处,从上往下,/s, km/s向下突然消失, 并且地震波出现极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整理ppt
低速带(或低速层)出现的深度一般介于60~250 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在低速带内,地震波速度不仅未随深度而增加,反而比上层减小5%~10%左右;并且,局部地段横波消失。该圈层称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为岩石圈。
整理ppt
因此,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还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划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及内地核。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部分与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整理ppt
地壳的类型
地壳在横向上是极不均一的。可分为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两种类型。
整理ppt
大洋地壳
大洋地壳简称洋壳,厚度较薄,一般为5~10km (不包括海水厚度), 在一些洋隆或海山地区可达10km以上。一般而言,厚度在洋中脊地区较薄 ,远离洋中脊地区厚度有增厚趋势。
大洋地壳的结构比较一致,从上到下一般可分为3层:
层1 或称沉积层。 层2 或称玄武岩层。
层3 或称大洋层。 大洋层以下进入上地幔。
整理ppt
总体来看,洋壳的厚度变化较小,物质成分主要相当于基性岩,物质的平均密度较陆壳大,~ g/cm3。洋壳内部的岩石变形程度较弱,具有较统一的刚性性质。而且,洋壳形成的年代较新,一般形成于距今2亿年以来。
整理ppt
图2-15 水平向和垂直向不均一的大陆地壳结构模型
大陆地壳
大陆地壳简称陆壳,其厚度较大,平均厚度约33km,在某些高山地区可厚达70km,在较薄的地方有时仅25km左右。
大陆地壳的结构在横向和纵向上均表现出很强的不均一性,总体上看,由上向下亦可分为3层: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
整理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