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x

格式:docx   大小:66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fangjinyan2017001 2021/6/26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 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所提出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
体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的“因材施教”主张改变以往教育“批量生产”的弊端,通过了解学生
的特性,使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学习。
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受教育的对
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 不论贫富、贵 贱
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有教无类”打破文化垄断,让平民百姓可以接受学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
围,使更多的人可以受益,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是指 ( 前 770 - 前 476 )( 前 475-前 221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
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达到空前活跃的状态, 产生了
大量有思想的理念,同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
学而优则仕: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
鼓励更多的寒门子弟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一官半职。但同时也形成了所
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
积微见着:知识是不断积累的。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着。
纠正学子一跃而就的错误思想,培养学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兼陈中衡:具体说就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 面 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 适当
的、中正的,有时也简称为“兼权”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 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在 教
育中要教导人们辩证的学习。
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 道
德观念。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注重后天的教育,认为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 定
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 是
教育和学习的结果。“性”指先天素质,“习”即习染。
强调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性善论:是一种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之本性趋向善,行善比作恶要容易。
教育以巩固善性和预防“恶”性的沾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