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诺贝尔经济学奖34年成果述评
诺贝尔经济学奖34年成果述评
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弗农·史密斯时,诺贝尔经济学奖走过了它34年的风雨历程。
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同于其他诺贝尔奖,是在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成立300周年时,由当时的行长艾斯伯林克倡议,经瑞典皇家科学院批准而设立的,全称应该是“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人们习惯上称它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说明在人们心目中,它已具有和其他诺贝尔奖一样的权威地位。每年金秋十月,人们都会猜测谁会获奖,并翘首等待评奖结果,获奖者也会在一夜之间成为社会名人。这些说明,它已成为举世公认的全世界经济学最高奖。
1968年在决定设立这项奖时,无论是经济学界,还是社会各界,都存在疑虑,对这项奖的客观公正性表示了极大的怀疑。今天,当诺贝尔经济学奖走过34年的历程时,争论仍然存在,但这项奖的权威性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承认。
1969年颁发了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到今年为34届,共有51位经济学家获奖,其中美国经济学家37人,英国经济学家6人,挪威、瑞典经济学家各2人,荷兰、苏联、法国、德国经济学家各1人。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获奖者的重大突破代表了20世纪、尤其二战后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与进展。这些经济学家的获奖是当之无愧的。
宏观经济学的进展
谁都无法否认,20世纪经济学的最重要突破是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获奖的经济学家中有多位是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
在1930年代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宏观经济学。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货币通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大宪章,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凯恩斯作为宏观经济学之父,如果能活到1969年,应该是第一届诺奖的获得者。凯恩斯之后,真正继承凯恩斯思想的是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而不是英国以琼·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用我们常用的套式说,新古典综合派“全面地创造性地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并把它运用于美国的实践。一种理论的意义还在于它的效果。战后美国经济也有波折,但总体上是成功的。这种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也是这些因素之一。尽管1970年代,由于美国“滞胀”的发生,人们对凯恩斯主义及新古典综合派有过这样那样的评说与争议。
但在30年后的今天看,新古典综合派对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和政策运用的确功不可没。
获诺奖的经济学家中,萨缪尔森(1970年)、克莱因(1980年)、托宾(1981年)、莫迪利安尼(1985年)、索洛(1987年)都是新古典综合派的重要成员。曾经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个流派的另一位重要成员阿瑟·奥肯,如果不是在1980年突然去世,也有希望获奖。1980年代后渐成主流的新凯恩斯主义者斯蒂格利茨也已在2001年获奖。以后这个流派还会有人获奖。
宏观经济学不是凯恩斯主义一枝独秀。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相对抗,主张自由放任的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和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分别在1976年和1995年获奖。可以预期,1980年代之后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学派的普洛斯科特等人也有希望获奖。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衡量一个经济运行状况的最基本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因此,计算这一指标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以此作出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