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0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小雄 2021/6/30 文件大小:1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报告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而教育界也在逐步 完成自身的现代化。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培养人的机制,新的 人才需具备哪些特征?目前学校和家庭对中学生的不利影 响有哪些?这些问题自然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故而在1999 年“社会调查实践课”中,我们选定了 “全国26个大中城 市中学生家庭与学校教育现状抽样调查”这一课题。经过调 查和分析汇总,参考各种文献,现选取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 格特征作研究对象,原因有以下两点:①通过调查了解当代 中学生社会人格的现状,可以发现我们的家庭、学校在学生 性格培养上存在的不足,是哪些因素导致积极的社会人格, 而哪些又导致消极的人格。②对目前处在转型社会中的我
国中学生而言,其社会人格同其社会的性质同样具有过 渡特征,在传统与现代的人格类型转换的现阶段中***当代 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哪些***出时代的特色,而哪些还体现 出历史的束缚。前一点主要出于应用的思考,而后者则更多 偏重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理论思考,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 从事调查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方法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 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 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 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 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彳亍 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 心理特征。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 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 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 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 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 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 市分为大' 中' 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 样方法随机抽取了 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 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 SP 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 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 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 度与感受'偶像崇拜' 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
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 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 心理特征和行为方 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 心理特征、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 品德塑造的 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 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 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 心 理和行为****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 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 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 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 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 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 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 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 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 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 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 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
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有2 %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 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 德' 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 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 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 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 权的一方一 一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 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当 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 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 您会选择什么? ”有4. 7%的中学生选择了 (A) “听父亲的” 其较之(B) “听母亲的”所选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