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甘肃西千佛洞的导游词范文5篇
甘肃导游词
甘肃西千佛洞的导游词范文5篇
2021-05-24
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甘肃西千佛洞的导游词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甘肃西千佛洞的导游词范文5篇(一)
西千佛洞开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处的党河河岸崖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因而也成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敦煌市西南行至阳关途中,道左不远处即为党河,河床北岸为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尽头的河床北岸陡崖上。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浓荫蔽天,崖下滩地红柳丛生,古木参天,涓涓小溪流过,环境清幽。西千佛洞开窟年代无从稽考。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 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 推测文中所记佛龛当指此。据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创年代应早于莫高窟,至少应与莫高窟属同时代建造。
西千佛洞现存石窟16个(窟、龛22个),其中1-3窟为唐窟,4-8窟为魏窟,16窟为晚唐窟,这9个洞窟保存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画也剥蚀不清,时代难以确认。一般认为洞窟属北魏至宋代所凿。保存较好的9个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凿龛,内塑佛像,四壁多绘贤劫千佛、佛跌坐说法图、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绘金刚、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内南壁西段绘(睐子经)故事,东段绘(劳度叉斗圣变)故事,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没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补其空白,有独特价值。其余窟龛的四壁和藻井则很少绘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与莫高窟经历了类似的盛衰历程,受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艺术宝库损失惨重。近年来,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缮了洞窟,使面临崩塌的崖体和洞窟恢复了整体性和稳定性,崖体回廊保证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有10个洞窟开放,成为游人在敦煌至阳关旅游线上重要的参观内容。
甘肃西千佛洞的导游词范文5篇(二)
佛洞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
千佛洞建筑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土木结构,南北两则建有配房,,分前、中、,中堂面阔三间,绘有佛说法图,18罗汉等塑像;后堂塑有卧佛一尊;三部分紧密相连,,供庙会组织的戏班所用.
洞内现存窟龛三十多个,大小佛像近千尊,壁画数百平方米,皆分布於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为界,,造像紧贴崖面,,背负圆光,两侧各有二胁侍菩萨,造型庄严肃穆,古朴自然,现存几百身,因尊位和身份不同而造型不同,如释迦佛庄严慈祥,菩萨温柔恬静,阿难朴实天真,天王威武强悍,供养人和善虔诚,地神拘谨怯懦,真可谓千姿百态,各具风采,,,,,衣纹舒畅,丰盈清秀,形神兼备
甘肃西千佛洞的导游词范文5篇(三)
西千佛洞第4窟
该洞窟由前室和主室两部分组成,前室顶部略呈拱形,主室顶部为覆斗形。洞窟始建于隋代,后经唐代、回鹘、民国时期重修,这一点可从洞窟内的隋代供养人、唐代说法图、回鹘经变画及主室北壁龛内民国重塑的佛像得以印证。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前室的下部显得漫漶。现存比较完整的是北壁门上的一铺盛唐绘制的佛说法图,图中佛结跏趺坐,头顶饰有华盖,弟子与菩萨胁侍在佛的左右,面相饱满、体态丰腴的佛教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的人物造型特征。
主室北壁开有一双层龛,这种形制的佛龛较早出现于隋代和初唐时期。龛内坐佛为民国时期所塑,壁画为回鹘和民国时期绘制。
值得关注的是洞窟内大量的回鹘时期(公元11世纪70年代至公元12世纪初)绘制的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