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艾罐灸使用方法.doc

格式:doc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艾罐灸使用方法.doc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6/6/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艾罐灸使用方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华艾罐灸 1页灸罐的使用方法一、装填艾绒(如图) 往灸罐的内罐装上一层(约 厘米) 艾绒, 用食指轻压至平(不要压实) 。然后用小勺子装 克药粉轻洒在艾绒面上。再装上一层艾绒(约1 厘米,总 厘米), 轻压至平( 不要压实)。本药量大约可灸 40 分钟。如遇重症,每 厘米艾绒可撒上一层药粉。总量 厘米的艾绒里,可将药粉层数提高到两到四层,总约 到1 克药粉。二、点火 1、往艾绒上匀撒上少量(约 毫升或更少) 药用酒精, 用明火将艾绒点燃。 100ml 小喷壶均匀喷洒 3~5下中华艾罐灸 2页 2、等酒精明火无风状态下自然熄灭后, 用扇子轻扇艾绒。直到艾绒表面 90% 以上面积点燃变黑为止。 3 、盖上盖子,把灸罐放进布袋内;并把布袋上口的绳子拉紧绑牢。三、施灸 1、将灸罐底面朝皮肤穴位方向, 隔一层布( 可用纱布口罩或小毛巾。另外, 如果患者隔衣服的位置施灸, 可先不放置隔布), 调整松紧带长度使其适合躯干或四肢,将灸罐固定在需要施灸的穴位上。 2、如遇冬天或皮肤裸露的穴位上施灸, 可在灸罐及附近的穴位上覆盖一条毛巾,用来保温。四、几个部位的灸罐固定法 1 、躯干颈、胸椎部位,宜使用交叉带法交叉法背面图交叉法正面图中华艾罐灸 3页腰椎、腹部等部位,可使用平衡带法平衡法背面图平衡法正面图肾俞等脊椎旁双穴连袋施灸,利用布袋旁边的纽扣连接两个布袋(需扣上两层纽扣,使其更牢固) ,再用松紧带固定(如图): 中华艾罐灸 4页 2 、四肢四肢部位可收紧松紧带固定五、头部等不方便固定的位置的施灸 1、如遇需要在头部穴位施灸, 可用带手柄的铜罐, 用上面方法点燃艾火并盖上盖后,不需要放入布袋内。施灸者手持手柄帮助患者在相应的穴位上 到3 厘米施灸。同时患者相应的穴位上需覆盖一层薄纱布,预防艾灰烫伤患者。头部穴位施灸方法 2、某些病症, 如渗出性外伤及皮肤病、痔疮等, 不便于用以上方法中华艾罐灸 5页熨灸,可用带手柄的灸罐,将灸罐内的艾药点燃后敞盖放置灸罐于灸位下方熏灸,以局部温热、舒适为度,一般熏 20到 30 分钟。六、观察 1、密切留意患者温感, 预防烫伤患者。如患者感觉烫, 需要在灸罐底部加上一层垫布,患者感受温热舒适为佳。 2、观察铜罐温度, 预防艾火熄灭。如铜罐温度过低, 即打开铜罐上盖,用扇子轻扇艾火,直到全燃再固定上穴位。七、灸后处理要等艾火彻底熄灭后,才可将艾灰倒出,以防引起火灾。可用废旧牙刷清理罐壁残灰。若长时间不灸,宜将灸筒清理干净后放置干燥处保存。如内筒底面四周壁内侧已形成艾炭灰附着层并使孔眼堵塞变小,可用铁丝捅刮筒内及孔眼,使附着的炭灰脱落。这些质硬的炭灰对湿疮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将炭灰研细,以香油调,敷于患处即可。同时,炭灰还可以用于治脚气,搽在足趾缝内,立即止痒,但这是临时的效果,严重的脚气病,可按“关节炎常规灸法”在腿步穴位施灸。八、隔物灸隔物灸,指的是隔姜、隔蒜等灸法。姜能祛风,蒜能消炎,是比较常见的施灸手法。可先将姜、蒜剁成绒(或切片,中间刺数小孔), 置于灸罐的内、外罐之间的缝隙里, 然后点着內罐里的艾绒按正常方式施灸。九、适宜施灸的时间进食前后不宜施灸,宜在一个小时前和一个小时后。施灸后不宜马上洗澡, 应等施灸部位皮肤的温度和旁边皮肤的温度一致后(一般 45 分钟后) ,才可洗澡。十、施灸应避风寒夏日炎热,择凉爽之时施灸(比如在早晨) ,或在凉爽之处灸, 但要避风。天凉时用灸,要注意保温。在每次施灸结束时,特别是中华艾罐灸 6页治外感症,不要立即将灸罐拿开,使施灸面的温度骤减。应以分次抽走垫布的方式使施灸面的温度逐渐下降,然后再将灸罐拿掉。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趁穴道大开而侵入。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暖。十一、副作用施灸时及施灸后,应适量喝水。艾罐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极少数患者灸后有头晕、口干、咽燥、鼻出血、乏力等现象。如发现上述情况应减少灸量。也有少数咳喘病患者对艾烟过敏,施灸时可使用毛巾包裹灸罐减少烟量。严重者不可使用艾罐灸。中华艾罐灸 7页艾罐灸的发展及功用(讲义) 一、艾灸的起源历史 1 艾灸的起源据考,原始人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些病痛能得到一些减轻或缓解,逐渐地又用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 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作局部取暖,既舒适又方便,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热感,其解除某些病痛的作用也更大,如对受凉引起的腹痛及寒湿造成的关节痛等,这就成了原始的热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改进,人们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更多的疾病,从而形成了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芮。故灸芮者, 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的发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