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41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ily8501 2021/7/2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 标
(一) 知识目 标
1.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 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 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 语言特色。
(二) 能力目 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 情感目 标
1. 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 合理的想像, 合乎逻辑的分析、 求证。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 然现象进行思考。
3. 广泛阅读科普文章,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二、 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了 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 说明的顺序、 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 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
引 导学生自 主学习, 满足他们的表达欲, 活跃学习气氛。
三、 教学建议
( 1) 这两篇短文是本单元内容较深的课文, 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 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 见解新颖。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 学时, 可参照"整体把握"和"有关资料"部分内容, 解析学生的疑问, 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 也可以补充一些知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 2)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 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
( 3) 本课中涉及的一些知识, 如地质变迁、 动物化石、 南极气候、 小行星等, 学生多少都有一些了 解。 教学时, 不必在这些方面讲解过多, 以免偏离了 中心。
( 4)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 教学时, 可引 导学生总结一下这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 如简明精练, 逻辑性强, 幽默风趣等, 让学生把自 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四、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借阅科普读物, 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 大家共同学习研讨。学生对一些自 然现象提出自 己的看法, 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 介绍“大陆漂移假说” 产生的故事: 1912 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 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 一个新奇的想法: 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 突出的一块大陆, 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 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 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 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 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 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 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 求证,大胆地提出了 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 学说——大陆漂移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 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一) 明确目 标
1. 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的科学观点。
2. 把握“恐龙无处不在” 印证大陆漂移假说的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 整体感知
学生自 读课文, 研讨以下问题:
1.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由何而知?
2. “大陆漂移” 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 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讨论明确:
1. 1986 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 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之说成立。
2.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在”。 他们就此产生了 更多的疑问, 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 一个陆地上去的呢?”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 南极”。
(三) 重点、 难点的学习及目 标完成过程
1. 学生再读课文, 理清文章说明的层次顺序及说明方法。
讨论明确:
全文共 15 个自 然段, 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 然段) : 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引 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 2~ 14 自 然段) : 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 再由“恐龙无处不在” 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 自 然段) : 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