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方兴未艾来源:财经作者: 梁冬梅日期: 2009-3-14 在技术尚未成熟和市场观望的气氛下, 天津清源、比亚迪等企业已经开始了电动汽车的冒险之旅,未来还很不确定北京颐和园北宫门到中国人民大学的 801 路( 区间车) 公交线路上,有三辆公交车与众不同,它们是氢燃料电池车。这三辆氢燃料电池车原本是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大会用车。在奥会圣火熄灭后,三辆车继续上路,行驶在北京市区的公交线路上。氢燃料电池车很先进, 但缺点很明显, 就是成本太高。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安全与节能者,每辆车的制造成本在 500 万左右,是普通车售价的 5倍。即使政府对氢燃料电池车的补贴标准高达 60 万元,造价依然不低。该实验室正是这三辆车的研发单位。新能源汽车的高昂造价, 正好是其产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即使是传统汽车与电动汽车过渡车型的混合动力车, 目前的单车售价也在 200 万左右。“再过 15 年,(氢燃料电池车)价格应该可以降到普通车的两倍。”王贺武说。虽然价格很高, 但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又寄予了很早的期望。“我希望新能源汽车再过十年便能替代传统汽车。” 2009 年3月4 日, 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间隙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目前, 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 电动汽车正是重点。 2009 年1月 14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 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 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将安排补贴资金, 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在业内人士看业, 中国以电动汽车为方向的新能源战略已然逐步清晰。随后,在 2月 17 日,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文,决定对全国 13 个试点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购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 每辆车的补贴金额从 4000 元到 60 万不等。这是 1月 1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汽车业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首个补贴政策,也是国家为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进行的首次补贴。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副部长苗圩 3月 12 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明确表示, 中国正在考虑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补贴政策, 补贴资金将由中央财政支出,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是长期政策。“根据节能的效果好坏,每辆轿车补贴 1 万元到 5 万元不等,这个比例还是很高的。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鼓励政策。”苗圩说。这可谓中国新能源汽车业最大的利好政策。那么, 在殷切的期望与现实的困难之间,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究竟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电动车获认可 2009 年1月 15日, 紧跟着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通过, 天津清源电动车辆有限公司( 下称天津清源) 的高空作业专用车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 183 批) 资质, 给这家没有传统汽车经验的公司的生存带来了一丝希望。伴随着国家电动汽车专项启动而诞生的天津清源, 是中国最早开展电动汽车产业化的企业。该公司成立于 2001 年 11月,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控股、天津汽车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等四家单位投资 亿元发起成立, 同时承担多项国家“ 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课题。其自主研发的系列纯电动汽车威姿、威乐等已批量出口美国, 主要用于需要保护的古老街道、商业步行街、居民社区等领域。天津清源总工程师周荣告诉《财经》记者, 2007 年,公司出口约 500 辆电动汽车,并初步具备了年产 2 万辆的生产能力。可是, 受到经济危机影响, 天津清源 2008 年原定 2000 辆的销售目标未能完成,全年销量为 1500 辆。此次获得资质,意味着天津清源的产品将可以在台。”周荣说。他表示, 2009 年预计在国内的销量能够达到 1000-2000 辆。这不仅将改变天津清源的命运,也给众多缺乏传统汽车制造经验却试图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厂商, 带来了一线曙光。放开清源电动车辆在新能源领域的准入,显示了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政府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支持。结合汽车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提出电动汽车战略, 业内人士判断,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战略选择日渐清楚。汽车公司早已闻风而动。 2009 年1月2 日,上汽集团和上海汽车共同投资组建的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挂牌, 专注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集成和控制集成开发。公司投资 20 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同时新能源汽车的整车产业化还将投入 20 亿元,零部件的开发配套也将投入 20 亿元,总共 60 亿元的资金投入,并计划在 3-5 年内推出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一汽集团在最新编制的新能源发展战略中, 将重点放在混合动力技术、 Plug-in 技术和纯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