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晏子使楚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晏子使楚教案].doc

上传人:raojun00002 2021/7/4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晏子使楚教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晏子使楚教案]
通过之前的学****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 爱国 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 n)子****辞(c )者 缚(f )一人
酒酣(hān) 诣(y ) 曷(h )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 曷 、 熙 两个通假字以及 左右 、 坐 、 其实 、 病 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 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 齐人 ,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 避席而对 ,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 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 手下的人回答说: 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 (他)是做什么的人? 我们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 大王再问: 犯了什么罪? (我们)回答说: (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 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 (小官吏)回答说: (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问道: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 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 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苦)笑着说: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 何 。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 嬉 ,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