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石志芬(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综述: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理论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如牛顿的三个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律等物理规律在整个物理学中占主干地位。只有掌握了物理规律, 才能遵循这些规律去分析、处理千变万化的物理问题。物理规律教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进程,所以物理规律教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加深对新课程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认识; 2 .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于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要求; 3 .掌握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技术,提高教学设计质量,使教学设计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并促进高质量教学的开展。本课程从四个方面讲述: 第一部分初中物理规律的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三部分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阶段与具体环节; 第四部分实现以“学”为主的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的教学策略。第一部分初中物理规律的基本特征一、物理规律定义《中学物理教学论(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对物理规律的界定: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简单的说, 物理规律就是物理过程中各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 ①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②物体的平动;③在惯性系中运动) 和一定的单位制下, 物体的加速度、质量跟所受外力的关系,由 F=ma 所表示。物理规律包括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等。物理定律: 多数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和实验基础上, 而后进一步经过实践检验而确立,如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等。物理定理: 根据一些定律或理论, 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它们的正确性取决于所依据的定律、理论的正确性, 及所依据的数学推导过程的正确性。最后也要经过实践检验。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说明: 有些情况下, 物理定律与物理定理的界限并不明显, 某些以实验为基础, 概括实验数据得到的定律, 也可以根据某些物理理论用数学工具推导出来。有些规律, 如万有引力定律, 并不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而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 由于它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也叫做定律。物理原理: 如功的原理、光的可逆原理, 大家公认具有普遍性, 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但无法用别的规律去证明,它们常以原理、方程、方程组来命名。法则、定则:还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规律, 但仍可作为物理规律来看待, 如二力平衡条件、物体浮沉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晶体熔解与凝固的特点及安培定则等。二、物理规律的特点(一)、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例: 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经过推理想象( 不受外力的作用( 条件)) 得到的规律, 是实验、推理、想象相结合的产物。(二)、物理规律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物理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它与实验测量结果相对应。规律是表示有联系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并用逻辑语言( 数学) 将此关系表示出来。例: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三)、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建立规律时通常都要采用理想化处理方法: 把研究对象理想化、把物体所处条件理想化、把物理过程理想化, 忽略次要因素; 同时测量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使得规律的成立是有条件的、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的特点。例: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质点、平动、惯性参照系。三、初中物理规律的分类根据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将物理规律分为:实验规律、理想规律、理论规律。实验规律: 如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 是从对事物、现象的多次观察、实验出发,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到的。理想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 去掉非主要因素, 抓住主要因素, 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理论规律: 以己知的事实或物理理论为根据, 进行演绎、推理, 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例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四、物理规律教学过程物理规律有的是实验归纳得出, 教学时侧重于知识的探究过程; 有的是理论推导得出, 教学时注重的是数学和逻辑推导; 还有的是通过建立假设、尝试性的验证,教学时注重的是学生信息的接受和储存。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目的:引起学生注意、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前后呼应; 对情境创设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身临其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探索规律。(二) 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