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西游记》与《取经诗话》之唐三藏形象对比.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游记》与《取经诗话》之唐三藏形象对比.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东西 2021/7/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游记》与《取经诗话》之唐三藏形象对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西游记》与《取经诗话》之唐三藏形象对比
  摘要:唐三藏是《西游记》中的经典人物,除了有些许懦弱外,唐三藏在吴承恩笔下是完美的如来佛祖转世“金蝉子”。但在作为“西游”故事主要蓝本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他的形象却是工于心计、鼓动偷盗的“小人”。本文以《取经诗话》第11则《入王母池之处》与《西游记》第24回《万寿山大仙留故友 五庄观行者窃人参》这同一故事对比分析唐僧的形象变化。
  关键词:唐三藏;形象对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西游记》
  一、《取经诗话》:工于心计、鼓动偷盗的“小人”
  《诗话》是一部明代以前典型的说经话本,全书三卷一万多字,每则篇幅不长,符合艺人表演提纲的精炼特点,对唐三藏形象的塑造也是简单粗暴,前后不协调的。
  在《入王母池之处》开篇,便借猴行者之口交代了西王母池偷食蟠桃的故事背景。听闻这般旧事,唐僧第一反应竟是希望有机会再偷一次。
  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法师曰:“此行者亦是大罗神仙。元初说他九度见黄河清,我将谓他妄语;今见他说小年曾来此处偷桃,乃是真言。”
[1]
  当猴行者表明原因后,唐僧才表明自己开始相信猴行者之前诉说的个人经历。事实上,此时猴行者已经与唐僧共同经历了过半的取经行程,唐僧竟还对他的来历心存疑惑,没有充分信任这位时刻保卫自己安全的伙伴,这与《西游记》中解救孙悟空于五指山下并教其为人处世的师傅形象大相径庭。
  随着故事推进,唐僧一行人果真见到了传说中的蟠桃树。唐僧迫不及待“此莫是蟠桃树?”[1]反倒是猴行者心生畏惧后,唐僧又开始鼓动猴行者:“何不去偷一颗?”……“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1]最终猴行者经不住再三劝说和引诱,再次偷盗。
  在双方口头和思想同时博弈的过程中,唐僧首见蟠桃树时的迫不及待,了解其延年益寿三千岁时发出“不?s汝寿高”的羡慕,在猴行者面露难色时适时夸赞他神通广大,不必担心后果。这一切都***地表现出唐僧早已对蟠桃垂涎三尺,但却不自己动手,忌惮于猴行者“至今肋下尚痛”的下场。因此,唐僧鼓动猴行者再行偷盗,自己既可享用三千年美味蟠桃,又可在事发之后因不是直接责任人而脱身,可谓渔翁之利,一石二鸟。虽然最终因害怕人形果并没吃到嘴里,但这“如意算盘”还是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二、《西游记》:善良有礼、浩然正气的君子
  人参果是绝世珍品,人人梦寐以求。在《西游记》中,唐僧是镇元大仙的旧相识,大仙特意吩咐徒弟备好两个人参果来招待这位客人。从侧面反映,唐僧人缘人品俱佳,即使过了五百年,转世受苦,亦有故人相知。连两位徒弟也不禁“暗自夸称不尽道:好和尚!真个是西方爱圣临凡,真元不昧。”[2]
  当二人取来人参果给唐僧食用,唐僧却表现出错愕的表情,坚决不吃,连连发出:“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拿过去,不当人子!”[2]
  吴承恩对徒弟二人与唐僧之间的相互推诿不惜笔墨,着重突出唐僧的怜悯之心,即使面对“仙家异宝”和苦口解释也不为动心。虽能被挑出迂腐不化的毛病,但唐僧的形象在这里还是绝对正面的。
  当徒弟二人发觉悟空八戒等人偷吃人参果,对着唐僧破口大骂、不依不饶时,唐僧依旧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