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慈悲 琅勃拉邦
刚到琅勃拉邦,我几乎整天都在骑着单车,疯狂地拍下这座小城里的几乎每一栋民居。这里的楼房大多小巧而家居,奶油黄墙壁和赭色木窗户是绝配,雪白墙壁和沉静的墨绿窗户更令人眼前一亮。最欣赏的,是各式“花盆”,椰子壳,木条盒子,树桩,质朴得可爱。这些法国人留下的和模仿法国风格建造的房子,却带着老挝特有的温和。没有大红大紫的浓烈色彩,没有过分繁琐的装饰,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能让你一遍编地细看,不会灼伤,不会腻味。
这美丽让我深深迷恋,直到我发现了另一种美丽――那就是这小城因为宗教而溢出的慈悲之美。
你能想像吗?在老挝偏远的山窝里竟然会有这么一座小城,漂亮、舒适、干净、清新、优雅,却没有放纵和糜烂。大部分商家的餐馆都会在晚上10点前打烊,继续营业的也不出售酒类,大多数人会在早上6点起床去参加清晨布施。
是的。来来往往的游客没人能改变这座小城,而多是心甘情愿地被她改变着。被她的宗教。被她的清晨布施。
琅勃拉邦是老挝的佛教中心,城内寺庙、佛塔林立,仅市区内就有30多座寺庙。
能被列为世界遗产城市,除了她400多年历史的香通寺(Wat Xiang Thong)外,据说每天固定上演的清晨布施(Morning Alms)也是重要原因。在任何一家酒吧,你都能看到这样的公告:因为琅勃拉邦人民每天要早起参加布施,酒吧在晚上10点打烊,请尊重当地人们的信仰和生活习惯。
于是在琅勃拉邦的第三天,我早起去看化缘。来到华通寺门外,已看见许多僧侣鱼贯而行,黄袈裟在白墙金塔的衬托下煞是醒目,在太阳的照射下,映照出琅勃拉邦人对宗教的虔诚。山城琅勃拉邦冬天的早晨很清冽,但僧侣们化缘时一律赤脚。
游客和布施者在路边等待着。很安静,布施者跪坐在地毯上,从竹篓里抓出米饭,双手触额,然后奉给僧侣。一个女孩突然从地毯上跳起,拿起相机跑到街上拍照,又迅速跑回自己的地毯,放下相机抓起饭团。我猜这是个好奇的游客,想体验布施的感觉。突然听到整齐的念经声,声音并不大,但有温暖的力量。这声音来自一群全身着白衣服的布施团,有男有女,人人都面带微笑。
游客们也很安静,有些远远站立观看,有些扛着脚架、长枪短炮紧张地来回奔跑、转换镜头,甚至爬上车顶俯拍。他们也是一道有趣的风景线。
随着僧侣前进的队伍,除了游客,还有些背着竹篓、抱着纸箱的小孩。他们不是布施者,跟僧侣一样,他们也接受馈赠,馈赠的食物正是来自僧侣。僧侣们一路前行,布施者数以百计,即使是每人只给一团糯米饭,也为数不少,再加上饼干、水果、包装食品,僧侣们的大钵很快就装满了。一天的食物并不需要这么多,于是在我跟前,他们随手把食物转手到孩子的背篓里,或是放进街边的大竹篓。赠予和接受在这里每天发生,如此自然,并不存在尊严与乞讨的问题。
其实清晨布施并非琅勃拉邦独有。也许这里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所以吸引了最多的游客观看,而其他城市,只如同一日三餐一样平常,没有游客也一样进行。但是这天早上,只在这里,我却看到了不同的一幕,那就是僧侣向孩子的施舍。
老挝被列为亚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在这里我却从未见过一个乞丐。一直发此好奇的我今天找到了答案――当其他国家的政客和学者们都在为贫富差距而头疼时,琅勃拉邦以宗教信仰提供了一个温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