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后感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梁田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梁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治史,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总结治国安邦的经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出版于20xx年,恰与当前我国在30多年改革开放经济大崛起后步入改革深水区的时代背景相应和,与其说是写经济,不如说是通过写经济来写社会和政权的变更。作者通过分析从管仲变法到改革开放2000多年来经济变革成败得失,让读者能够更宏观地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当前中国改革难题。
整本书,内容上从公元前七世纪的"管仲变法","四民分业"思想和盐铁专营政策开始写起;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化、郡县制、户籍制、军爵至上;到"汉武帝变法",独尊儒术以达到全民思想控制,围绕产业、流通和货币及财税等核心命题的体制改革;到"王莽变法",一个儒生皇帝的短命古典社会主义试验;到唐宋,唐太宗以历史上最小政府造就最强帝国,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削藩,并一举化解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更是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改革,东西方文明至此分道扬镳;再到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中国"男耕女织"封闭社会形态形成,科技和经济创新退化,从而掉入长达500年的"高水平停滞"时期;再到晚清洋务运动,为什么晚清和日本明治维新几乎同时起步却造成完全不同的国运;再之后是"两个民国",一个极度自由的市场经济运动,一个是以"统制经济"为名义的集权变革,都以失败告终。1949年之后的二十多年,以消灭私人资本为目标的计划经济大实验以及一系列疯狂的政治运动,将中国拖入停止混乱的泥潭;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又分为"放权让利"和"集权回归"连个阶段,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体制上的羁绊又让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晦暗不明。
作者在写这些经济变革史的时候,始终采取了自己的两个分析工具进行分析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作者认为历史上及中国现在所有的问题,都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四大利益集团互相斗争、博弈和妥协的结果。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作者认为2000多年来众多制度创新,主要都是围绕四大基本制度: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四大制度分别对应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
通过利用这两个工具分析,作者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最近30多年的经济大崛起是两千年中国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第二,中国经济存在的"国有经济独大"、"政府控制土地"、"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滞后"等"结构性缺陷",与其说是不可容忍的"过错",还不如说是一个"建设性结果".
通过对这本书的粗浅阅读,我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从"统一文化"看经济制度改革。书中引用了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专家魏斐德的一句话"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作者认为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统一文化,中国人最害怕、最不愿意、最讨厌、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就是分裂,"统一"是考察所有治理技术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