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界近现代史教学自新课标与新课程理念推广以来, 传统的阶级斗争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逐渐没落, 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新史观的运用。史学界关于新史观的研究如火如荼,无论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还是现代化史观, 其研究都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在这样的氛围中, 近年来的高考命题也出现了新的动向, 体现新史观的试题在高考试卷中时有出现, 这其中又以现代化史观最为常见。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变化过程, 它有共同的指向和相似的内涵, 虽然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表现出的具体模式有所差异, 但无论哪种模式, 其成败得失都会给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基于这种巨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世界现代化历程的史实是零散的分布在三本必修教材中, 这就给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世界现代化和世界史的体系造成困难。因此, 新史观的应用对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 本文仅以现代化史观的运用为视角,着重探讨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策略。一自二战结束后,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 现代化研究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悄然兴起, 并逐渐发展成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半个多世纪以来, 来自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学者纷纷涉足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时至今日, 现代化越来越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课题。要想研究现代化史观下的历史教学,首先就必须弄清现代化的概念。提起现代化, 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转变的过程, 这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但并不能代表现代化的全部。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把现代化的概念总结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 它涉及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1] 显然, 现代化不仅是指经济领域的变革, 还包括社会其他方面综合的转型。南京大学的杨豫教授认为现代化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2] 北京大学的孙立平教授也将现代的内容概括为“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以效率和民主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城市化; 以阶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现代化;社会结构的现代化;文化和人及生活方式的现代化。”[3] 从中外学者对现代化内涵的界定来看, 现代化显然是一个社会整体变迁的过程。因此, 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应从多角度去剖析现代化的概念, 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如何才能将零碎的教材内容有序的整合到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要清晰的了解现代化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进程,并构建现代化史观下的世界近现代史体系。(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众所周知, 现代化最早是以资本主义的形式出现, 而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 脱胎于西欧的封建社会。因此,探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首先就要研究西欧的前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欧的前现代社会虽然从性质上属于封建社会,但在社会结构上却呈现出许多与东方截然不同的特点。从政治上看, 中世纪的西欧实行的是等级君主制, 它建立在土地分封之上, 任何一方既有权利又有义务。等级君主只是领主们的君主, 他不能对所有臣民直接发令, 对于多数人而言, 国家的概念还没有领地和庄园重要。如此等级结构中, 西欧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而不是集体, 虽然个人看起来是被严重束缚在固定的位置上, 但其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却是以个人权利为基础, 即使是社会底层的农奴也有其特定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