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doc

格式:doc   大小:8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doc

上传人:蓝天 2021/7/6 文件大小:8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杜甫诗歌中的忧国情怀
海 嫂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750000
摘要:“诗圣”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 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 品又被誉为“诗史”;因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 放的忧国情怀。
关键词:杜甫 忧国情怀 诗歌
唐诗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了顶峰,唐诗把中国定义为诗歌的国度。“诗圣” 杜甫的诗作因为工整讲究的格律、抑扬顿挫的诗风为后世所追捧传唱、经久不衰; 因为他的诗歌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作品又被誉为“诗史”;因 为有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他的诗歌里又有了他无处安放的忧国情怀。本文就以 杜甫为例,谈一谈他作品中的忧国情怀。
经过时间的积淀,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时代 背景中杜甫的思想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远大抱负,也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忧国情怀。这两种精神 追求支撑着他命途多舛的一生。以他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冒长林梢,下 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 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 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 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 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上元元年 (公元760年)春,杜甫得到亲朋好友的资助,在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了一间
草堂,求取安身。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 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第二年八月,草堂被秋风吹破,许多的小孩 子来扯撕茅草,耻笑杜甫。杜甫百感交集,记之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好不容易过上了快乐自足的生活的杜甫,却被一场无情的秋风摧毁了一切, 他用之以安身立命的栖所没有了。不幸的是面对来撕扯茅草的孩童,年老体衰的 他竟是力不从心,唯有暗自叹息。更为不幸的是天气大变,风雨大作,茅屋漏雨, 床褥潮湿,自从安史之乱以后甚少睡眠的杜甫面对漫漫长夜仰天长叹。眼前的处 境让诗人想到了安史之乱以来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风雨飘零几近倒塌的茅屋中 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无医可治的家国,他发出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的呼喊。这是怎样的情怀,这是怎样的精神,他宁愿冻死,来换取些许 天下贫穷苦难的百姓的温暖。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瞬间迸发了出 来,诗人博大的胸襟与崇高的理想、忧国忧民的情怀至此也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
再如胡应麟《诗薮》推崇的金光万丈、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 一诗堪称杜甫的呕心之作,诗句中字字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忧,是忧国伤时的慨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