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晚清画史——读《 <点石斋画报 >图像晚清》
曹泽熙
创办于 1884 年的《点石斋画报》 ,在中国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份 报纸在当时只不过是《申报》的一份子报,但它的影响却不亚于《申报》这样 的大报。究其原因,不仅是当时能读书识字的人不多,通过图画了解世界是一 种流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画报的选题相比于其他报纸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更 加贴近百姓生活。当初画报自称“天下容有不能读日报之人,天下无有不喜阅 画报之人”,这固然有自吹自擂的成分,但也不可否认,百余年后的今日, 《点 石斋画报》的四千余幅图画也已成为重要的史料。
在本书的编者看来, 《点石斋画报》中的图画可以分为“中外纪闻” 、“官场 现形”、“格致汇编”和“海上繁华”四个部分。可以说,这四个部分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相对完整的晚清画卷:中外关系、官场丑态、西风东渐和百姓生活。 我们对晚清的了解,大多是从历史教科书中获得的,难以了解当时复杂的情景, 只能从抽象的描述中获得的抽象结论, 很难有切实的感受。 但是,当我看到 《点 石斋画报》的这些图画的时候,我又一次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 图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当时报人心目中的社会。可是,正如编者陈平原所云: “《点石斋画报》对于时事和新知的表述,有发掘,也有遗漏;有实录,也有歪 曲;有真知,更有偏见。 ”这份报纸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真实客观——即便是在今 日,我们的新闻恐怕也不能做到完全的真实客观吧? 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本 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来看待这份报纸。固然,这份报纸自身的定位是市井 小报,刊载的新闻也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就不能强求其刊登一些过于严肃的话 题。其实,即便是严肃的话题——例如战争,画报也会选取其中有趣的部分来 吸引读者。例如,在“借雪雪愤”中:
本埠于十九、二十两日春雪纷飞,高积尺许,清平世界悉变琼瑶美界。三菱 公司码头有小工多人,因候轮船未到,戏将积雪堆成人形,盖即俗所谓雪弥陀 也。而该处三号栈房门首,另有人堆一倭奴形象,口含吕宋烟一支,手携竹棒, 惟妙惟肖。好事者见而大怒,谓倭奴轻启兵端,生灵涂炭,安可再塑其形,遂 争取雪块掷之,转瞬间断头折臂不复可观。而堆是像者则以为良工心苦,忽遭 击毁,心实不甘,因之互相口角,继以争殴。是虽小民一时之义愤,然亦可见 我中国人心团结,人人有忠君爱国之忱,充此志也,即食倭奴之肉而寝其皮亦 复何难,乃犹迷然不悟,恃其小胜狼突鸱张,吾恐其不冰消雪化也几希!
这段描绘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 1895年 3月),上海的一些市民“借雪雪愤” 的情景。这篇报道,配上形象生动的图画,就成为了一篇描写战争后方人民对 待战争态度的好文章。作者不直接说老百姓是如何对待日本人的,而是写上海 市民是如何对待一个日本人形象的雪人的——显然这些市民将这个雪人看成是 日本人的代表和象征。在这样的场景中,我们忘却了战场上的厮杀和残酷,看 到的只是民众朴实的爱国之情,这样的选题和角度,无疑更加贴近该报的受众, 读者也就愈发喜爱读这样的报纸。
在书中的“中外纪闻”篇中,画报从不同的角度(上例就是一个看甲午战争 与众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很多重大事件,这也是将这份画报称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