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68KB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王思婷 2021/7/7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校科〔2012〕9号
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
中心”培育组建实施方案》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实施方案》已于6月25日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六日
太原理工大学
“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组建实施方案
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参照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和《关于组织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的通知》,培育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是推荐申报工作的必要前提,是评审认定的核心与重点内容。结合我省实际和我校实情,为做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领导机构
组 长:张文栋
常务副组长:郭敏泰
副 组 长:许并社、吕明、李晋平、梁丽萍
成 员:校长办公室、计财处、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技处、国资处、国际合作处、招生与就业处、211办、产业管理办公室、校友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各相关院、所、中心负责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负责人,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负责人。
职 责: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保障措施、新机制新体制论证等重大事项决策,按教育部实施方案要求决定聘请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评审专家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等工作,设在科技处。
二、总体目标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地方重点发展规划,发挥我校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有地域相对优势学科的特色及潜能,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培育组建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方向体现战略性和前瞻性,重点放在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支柱产业创新,加快我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我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我省乃至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重点任务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以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为保障,转变我校创新方式,提升我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突破我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大力推进我校与兄弟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四、协同创新中心类型、实施范围及培育期限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其中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以我校为实施主体,在国家级层面上,重点突破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煤炭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暂定名)。培育期限至2012年8月。
以我校为实施主体,在省级层面上,重点支持与山西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及转型发展产业相关的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本年度我校重点推荐2—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期限至2012年12月。
在不与我校为实施主体的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协同创新中心工作发生冲突的前提下,鼓励我校教师个人或团队积极参与由省内外高校牵头的其他各类协同创新中心。
五、拟报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实施办法
院、所组织骨干教师全面学****有关“2011计划”的文件精神,重点研究分析与本单位本学科相关的协同创新中心设立问题及重要事项。主动策划培育组建各级各类相关的协同创新中心。
煤炭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子中心的培育组建工作由各相关院、所(学科)负责。初步拟定在煤炭资源勘测、煤炭开采、煤层气开采、煤炭洗选、煤炭转化与利用(煤化工)、燃煤发电及污染控制、煤炭安全生产、煤机装备及其控制、煤矿电气自动化及智能化、矿山环境恢复等技术领域实施填表申报培育组建。培育组建重点包括协同创新方向选定、协同创新体培育组建、创新资源与要素汇聚、创新环境与氛围建设。
参考意见:人才汇聚应以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分层实施人员竞聘;团队重组应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