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pdf.pdf

格式:pdf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pdf.pdf

上传人:xcweywk961 2016/6/1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pdf.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简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倾向徐志伟内容提要?进入90年代的中国小说写作,在?众声喧哗这一表征的遮掩下,已经发生了诸多深刻的暗中转变。这主要表现在对本土气质的重新指认,?个人化写作观念进一步演进与深化和都市化语境中时尚化写作大面积兴起这三个层面上。虽然这些转变还不足以使90年代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文学阶段,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出,经过80年代狂热的形式实验和酝酿,作家们已经听到了某种对于蜕变的呼唤:进入一个更加开阔、成熟的境界。进入90年代的中国文学写作,就小说而言, 似乎总给人一种痴人说梦的感觉,充满了喧嚣与骚动却无实际意义。这里既包含了在某些商业操作之下所造成的混乱,也包含了个别作家、批评家的浅薄与盲目。这种浅薄与盲目主要表现在一些作家过于沉湎于个人记忆与话语的狂欢之中而缺少对精神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关注。这样做的后果或许可以带来小说写作技艺的空前发展和多向度深入,但这却是以牺牲小说意义负载的社会功能为代价的。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记住一部作品,越来越对?小说这一概念感到怀疑。好在这并不构成90年代小说写作的全部,我们毕竟还是在聒噪的背后看到了某种冷静与沉思。而这种冷静与沉思恰恰又预示了小说写作进入世纪之交后的某种转变。尽管它们看上去并不那么张扬,也未引起所谓的?轰动效应, 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暗中的转变十分重要。它既体现了一个话语转型期的特有危机,也体现了小说在这一时期所获得的活力。我们理应将其纳入到理论层面上来加以认识。一、文化身份的悬置与本土气质的指认很久以来,当代中国小说创作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总是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它主要是传统中国加上一些政治压抑,再加一些西方现代主义的混合物!。这种在西方人眼中相当小儿科的行径,曾一度成为中国作家所标榜的时尚前卫。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一些?先锋派作家曾做过文学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的努力。他们的最基本姿态是对抗某种当代小说规范(现实主义、歌颂、政治功利性),要求小说有自己独立的声音和审美个性。他们致力于对新鲜写作技巧的探索与应用,有时甚至把叙事实验当成唯一追求的东西,企图使小说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文体。这种趋势早在80年代初在王蒙、汪曾祺、莫言、韩少功等作品中便有显现。然而,这些作家之间因人而异的叙述风格、审美取向更像是单兵作战,他们并没有大张旗鼓地集结为一个有明确纲领的文学集团。他们的探索仅源于天生的小说家对于新鲜写作技巧的好奇,他们的名字更多仍是与某一个鲜明的主题出现在一起,并没在政治与道德、思想与情感等方面作出太大的越轨之举,艺术探索仅仅是一个附带的问题。尽管没能形成一股潮流,但他们毕竟还是埋下了一颗充满变数与多种可能的种子。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种叙事实验终于破土而出,改变了其在夹缝中艰难生长的命运,演化成了一股不可阻挡之势, ? 66 ?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形式革命,使?先锋小说在中国成为一个有具体所指的文学概念。这场思潮的始作俑者便是文本中充满了?叙事圈套的马原,随后又得到了一批更为年轻的南方作家的响应,余华、苏童、格非、叶兆言、孙甘露等作家在创作中都自觉地流露出了共同的兴趣。一个以叙事实验为轴心的文学思潮已初具规模。在这些作家身上创新几乎是压倒一切的。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并不刻意强调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所谓的?文化身份、?民族特性在他们那里一直是悬置着的。他们更愿意将西方理解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在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