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中美术“造型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案例 1】导入:(水粉作业《碎片之系列》,
作者:翟力菲,七年级)
面对学生创作的美术作业,一线教师或者关注美
术教育的专家,每个人有与学生的对话方式,这
取决于各自不同教学经验和思考。
你看见了什么?
你知道他(她)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呈现”吗?
你准备怎么做,是走近作品给予教学指导?还
是……
(在教学对话中,翟力菲同学说她的制作技巧,
是模仿老师的。还有,不快乐的时候就画,画了
以后很有成就感,会很高兴。常表现的主题是
《家》、《友谊》……)
一、“造型·表现”的课程理念
从我们会拿笔状物开始涂涂抹抹,“造型表现”
就已经开始了。无论是原始人的创造,还是儿童
的涂鸦、学生的写生或主题作业、艺术家的创
作……或写意,或写实,或有意无意,抒发自己
的种种快乐和悲伤,如此这般呈现出丰富的视觉
意像,为我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思考。在思考
中,教学的意义开始呈现。
1.“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改
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
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
•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
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
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
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
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
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这段话出自
《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第一条,“以美术学习
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
把四个学习领域的关系表述清晰。
【案例 2】这组作业是学生肖像主题的写生作业:
“造型•表现”从教学操作层面来说很直接,也
似乎简单。强调观察与表现的协调,课上把视觉
感受、内心的情感用作业的形式呈现,这就是一
个精神到物质世界的过渡——美术视觉大多通
过造型表现的“途径”,在想和做之间找一个支
点,在实与虚之间获取平衡。在精神与物质之间
得到满足。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尤其接触到太多,
经学生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视觉图像。
而生活的空间是如此广阔,读图时代如海啸一般
的信息奔腾不止,往往让我们应接不暇。职业所
需我们习惯于思考,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个学习领
域的相关问题: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目标是什么;
最理想的“造型•表现”学习效果是什么;
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或许,您还可以提出其他的问题,来帮助彼此的
沟通和共同提高。这里提出三个维度的问题,分
别对应课程方向、课程效率和教学策略。所有的
工作都围绕学生的课程收获和所得而展开。为此,
我们确定从教师素养、学生学习方式、课程内容
与实践几个方面来谈。用具体的案例来说话,以
期达到交流的目的。
2.“造型·表现”教学目标管理
(1)了解课程总目标
总目标明确“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调“学
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
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
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
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
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
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
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明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分目标
《标准》明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分目标
如下: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
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
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
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
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
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案例 3】《构成练习》
让学生体会造型的乐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媒材作
业,表达主题。这些生活中的题材,给了学生自
主创作的热情,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
对比……”等形式语言表现自己的情感《乐器》、
《放学回家》、《妈妈的牵挂》等等,都是学生熟
悉而乐意表现的。
构成练习往往能把学生不擅长写实和表达的“缺
点”,用设计的思路弥补,让学生获取心灵的自
由,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
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运用美术媒材、
技巧造型,表现自己的意识,达到眼高手也高的
能力。
3.内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