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21/7/8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充满活力的探究性实验课,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发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如何鉴定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呢?课堂上在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体验其中的变化,学生都感觉到有一丝丝的甜味。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如何鉴定呢?课堂上在咀嚼过变甜的馒头上滴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淀粉发生了改变。
  ,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过程。我们要验证作出推测是否正确,必须要做
――实验。(学生齐声回答)
  二、让学生设计分组实验方案,在探究中成长
  ,将全班分为三大组,分别设计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的对照实验,并把实验步骤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示出来。
  ,然后引导学生:虽然我们在实验探究中,探究的是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三个变量,可真正在实验中,我们却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为一个变量来进行的实验。这三大组实验整合。对于实验中有清水参与的实验一般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就是实验组。然后实验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设置1号试管的目的是什么?2号与1号管对比有哪些不同的条件?2号试管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3号与1号管对比有哪些不同的条件?3号试管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三、在实验操作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学生开始分组动手操作实验,教师提示实验细节,教师到每个小组巡视和指导,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不规范操作,将实验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各种不规范操作展示给全体学生。让学生自己评价并纠正,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为今后的规范实验打下基础。
  。
  。
  。
  。
  。
  四、交流实验现象过程中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表达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小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
  ,10分钟后滴加碘液发现三支试管全变蓝了,与别的小组实验结果都不同时,他们很失望,认为自己失败了。这时候,请全班同学一起帮他们分析“为什么这三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经过讨论分析得出:原来他们将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水中加热。“从他们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回答:“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这个小组却意外地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