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3,044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doc

上传人:平平 2021/7/8 文件大小:2.9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 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
 (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
 (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
及东北三省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四大地理区域 
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 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即昆仑山—祁连
山—横断山脉。 
三、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比较项目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自然景观的差异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年降水量
少(一般低于800毫米)
多(一般高于800毫米)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地形
平原与高原为主
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河流有无结冰期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人文景观的差异
差异原因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 两年三熟
一年两至三熟
气候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气候、地形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经济作物
棉花谷子、大豆等
棉花
传统民居
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气候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 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二、 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西部有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三、 气候
1、 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 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 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
称为“黑土地” 。
2、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3、 “黑土地”与“黄土地的自然差异”
黑土地
黄土地
位置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自然条件
地形
东北平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温度带
中温带和寒温带
暖温带
干湿区
湿润和半湿润区
半湿润和湿润区
生态环境问题
黑土流失、土层变薄, 肥力下降,沼泽湿地,森林破坏严重
严重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 水土流失严重
五、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一) 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 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二) 主要作物
 1、 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 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 
(三) 自然灾害 
1、 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2、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