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大文化产业的“长沙模式” 2009年年底, 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中国市长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 长沙市继2 008年首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后,再度获得该项荣誉。同时,资料显示,2009年长沙市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 ; 地方财政收入406亿元, 增长18 . 7%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441 . 8亿元, 增长30 .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7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86元,%% 。2 009年,长沙被评为首届中国最具软实力的城市。这就是长沙,一座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也是一座越来越具“幸福感”的城市: 每晚夜幕降临, 华灯初上, 市内的400余家歌厅、酒吧门口就人流如织, 车水马龙; 享誉全国的湖南卫视,从“快乐大本营”到“天天向上”,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 引爆全市人民一个又一个的快乐风潮; 2010年初,《虹猫蓝兔火凤凰》这部由中影集团、湖南宏梦卡通联合打造、国内首部原创儿童武侠励志动画大片强势出击贺岁档,在长沙各影院票房火爆。其实, 长沙的“幸福感”主要缘自其文化产业的发展。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是长沙市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优、就业规模最大、发展水平最高的良好时期。2009年,, 从业人员达47万人;文化产业总产出(收入),,增长21%,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 . 9% ; 实现税收总额达58 . 7亿元; 经济规模和贡献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三位,成为长沙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大文化产业催生“长沙模式”在区位、经济条件、政策环境均不具优势的中部地区, 长沙如何创造出文化产业的奇迹? “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融合, 孕育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 形成了多元化经济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沙市市长张剑飞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其中奥秘。长沙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长沙文化蕴含着鲜明的人文文化, 长沙的城市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虽然历经了一次次的冲撞与交融,却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个性, 其重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人文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的内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茶楼文化”、“歌厅文化”、“酒吧文化”为代表的通俗文化, 凸显出长沙人热爱生活、追求个性张扬的性格,也凸显了长沙大众文化的特点, 洋溢着浓郁的现代生活气息。在张剑飞看来, 长沙娱乐文化产业率先崛起的原因, 首先就缘于这种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精髓是“经世致用、敢为人先”, 在这种文化传承的熏陶下, 形成了长沙人崇尚时髦、享受生活、热衷于各种娱乐文化活动的消费特点和****惯, 这成为长沙娱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为繁荣娱乐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是坚持“雅俗共赏”的发展理念。长沙市坚持把“两馆一厅”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橘子洲文化景区工程打造成长沙的新名片,同时大力发展歌厅、酒吧、茶吧等大众文化形式。三是突出品牌的培育。近年来长沙把树品牌、创名牌作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