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企业管理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感想
第一章中国文明发展的特殊道路
第二节 氏族制的脐带与文明的门槛
一、 祖先崇拜与血缘心理
二、 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
集中表述了中国文明“按权力高下来分配治水斗争的胜利结果”,从而把
“原来维护灌溉的共同利益的机构,演变成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得 出“由于治水斗争而促成我国奴隶制“早熟”的客观要求”的结论。对比西方 文明,在“家庭的个体生产代替原始的集体协作生产,通过清算氏族制,瓦 解原始公社,,发展家庭私有制的途经进入文明社会”。而我国的则是以血缘 为纽带,发挥集体力量通过治水发展农业进入文明社会,“保留了氏族制的脐 带”,使统治者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从氏族制发展为宗法制成为了可能和必然的 选择。
从家庭血缘关系的DNA不断复制发展而构造出的政治经济结构,必然产 生出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而这种DNA也必然的深藏于由此发展而来的政 治、经济、文化、思想、行为习惯之中,而且是不断在强化之中。换句话说, 在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甚至像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无论民主、经济的进 程到何种地步,这种DNA的弱化或者丢失,都会导致真正意义上民族(种群) 的消失——四大文明古国仅存中国就是最好的印证。因此,无论从生物多样 性的角度,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角度来讲,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都是重大
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 家国同构
二、 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
研究春秋时期及以前的世卿世禄到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目 前的政治经济变革何其相似:形式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级向下延伸,各 省直辖市如同诸侯国,而各级官僚向自己的上级负责而无权越级汇报;原有 的政治官僚制度不断受到诟病,公务员的终身制也逐渐走向了聘用制,向职 业化方向发展;而经济上,各种研究院、所、工作室不断建立演进,不正像 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吗,为诸侯国的统治者提供智囊服务,相信会逐渐进 入官僚阶层,这也许是巨大政治变革的酝酿——当很多的“诸侯”有了自己 的智囊团、或“士”阶层大量进入官僚体系后,会引发什么质的变化呢?而 只有使各级管理都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才能在最大的可能上参与民主,实 现民主,也许在各级官僚真正开始具备自我思考和管理的时候,就是真正民 主来临的时候。
看到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贤者,岁贡各 二人,以给卫宿”,使官僚后备军迅速壮大的方法,我想到,公司管理方面, 这可否作为初级管理人员选拔的方法呢?比如每10个施工人员中,每半年由 维保经理/科长推荐1-2名组长备选人,与施工人员的自荐制度相结合,也作 为维保经理/科长半年度的考核指标内容。
三、 君权至上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皇帝虽然召集“朝议”,但最后的结果还是由皇帝裁 决。反映到中国目前的政治管理结构,所谓的“民族集中制”,其实最后强调 的还是“集中”,所以看到的实际政治经济管理中,看“一把手”是中国现实 管理的重要决策流程。而这与西方民主的议会制相比,看重的更多是全过程 的民主,强调的自始至终是“民主”二字,要兼顾到多数人的意见。
西汉初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分别管理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官 僚系统监察,他们相互制约,平级向皇帝负责。类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