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归去来兮辞并序》.pptx

格式:pptx   大小:1,547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归去来兮辞并序》.pptx

上传人:1652129**** 2021/7/11 文件大小:1.5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归去来兮辞并序》.ppt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题目解说
“归去来兮”就是“回去吧”“归隐吧”的意思。“来”,助词,无义。“兮”语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啊”。“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源于“楚辞”。
《归去来兮辞》分“序”和“辞”两节: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文体知识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园屈原所作《离服》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 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特点:
①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
②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③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
④以四、六字句为主。
文体知识
辞和赋的区别:
辞,更接近于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
学习目标
1
梳理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和作的感情脉络。
3
抓住重点语句品味语言表达效果,解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风格。
4
分析陶渊明的形象并探究古代的归隐现象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 -427), 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也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出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令。因厌恶官场黑暗,弃官隐居,躬耕田园。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令隐逸诗人之宗”。
作者简介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陶渊明隐逸文化总的风格有三:其是柔(弱),其二是淡,其三是远。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代表作有诗歌《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少年时代便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但是,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29岁开始出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安能为五斗米折腰
文本解析
——序言
文本解析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
耕植:耕田植桑。
幼稚盈室:指孩子多。幼稚,小孩。盈室,满屋。
瓶无储粟:指家无余粮。瓶,盛粮食的器皿。
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资:凭借。
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长吏:指职位较高的官吏。
脱然:轻快的样子。
以惠爱为德:以爱惜人才为美德。
见:被
先写出仕的原因:
家境贫寒,为生活所迫。
再写就职的经过:
亲友相劝,叔父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