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孟庆云:信有旧方奏新功-非典辨证论治及预防的探讨.doc

格式:doc   大小:9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孟庆云:信有旧方奏新功-非典辨证论治及预防的探讨.doc

上传人:蓝天 2021/7/14 文件大小:9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孟庆云:信有旧方奏新功-非典辨证论治及预防的探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78——185,50信有旧方奏新功一非典辨证论治及预防的探讨2003-06-10
(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6月9日,孟庆云)
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审识病因病机以立"非典”的中医病名
病名能大体概括疾病的性质、特征和范畴,故辨证论治从来就不排斥辨识病名也即辨病 的。"非典“属于外感热病,因其温病特征明显,就其病情、病势看当是春温,又因其具有强 烈的传染性又属于温疫。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有一些热病”汗出辄复热,而 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素问•评热病论》),《内经》作者们把这类病称为温病。
《素问•玉版论要篇》已认识到温病的严重性:"病温虚甚死”。明清时代,医学家们把有明 显季节性、起病急来势猛、传变快变化多的一些热病,从"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笼 统伤寒中分离出来,自立门户,命为温病,其中有强烈传染性而引起流行者称为温疫。医学 家们在实践中,把温病发展成一家之学即温病学,温病学家们成为领衔有清一代前后三百余 年的带头学科。温病学甚至还包纳了部分伤寒,在温病学派中又派中有派。温病学主要有四 派:即叶天士、吴鞠通代表的温热派,薛雪、王孟英为代表的湿热派,吴又可、余师愚为代 表的温疫派,以及陆九芝为代表的温病伤寒派。说”非典”属于温病中的温疫更有别于伤寒, 原因在于,虽然"非典”可以用很多《伤寒论》之方剂治疗,但论治的总原则乃是遵循温病之 ***的,即:”伤寒为法,法在救阳;温病为法,法在救阴”(《温病条辨•苏征保序》)。据此, 温病初起就从辛凉入手,这是对外感热病治疗观念的改变,是温病学家们的突破点。周学海 说:”伤寒从毛窍而入,温病从口鼻而入",这次”非典”,从病史上,患者没有先感受风寒的 经历,病人的发热不是伤寒化热,其热变之迅速呈温邪邙日邪)致热的特征。有鉴于此,首 先说,这次”非典”属性是温病,不是伤寒。
这次”非典”从发病季节和病情来看符合春温而不是风温。《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 寒,春必病温",《灵枢•论疾诊尺》也说:"冬伤于寒,春生痺热"。2002年以来,北半球冬 季长而突出的寒冷已经为气象学家公认。不仅系统的寒冷与发病有关,甚至在流行以后短时 间的寒冷也影响疫情。近日报道:华东师大地理系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发现,在 疫病流行期间,如果气温日较差(俗称日温差)较小,那么6〜8天后可能会出现非典疫情 爆发的小高峰(2003年5月16日《光明日报》上海电讯)。冬伤于寒可使气阴耗伤,抵抗 力下降,至春时易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冬气,则少阴不藏, 肾气独沉。"寒邪先造成肾气不藏,而这种肾气不藏又最容易感受温热之邪,?quot;温邪独击 下虚之人”,造成气阴耗伤,在气邙日)阴二者中,(肾)阴又最敏感,即明代医学家张景岳 所谓:"虚邪之至,害必归阴”,平素阴虚体质的人最容易感受而致病,致病后病情更重。阴 虚受邪,首发见证是邪致热化的高热、咽干、咳嗽。突发高热是每个患者都有的、贯彻病情 始终的特征性症状。火热伤肺则喘咳。因冬不藏精伤肾是发病的基础,所以便有肾虚不荣所 致的身痛,再加上邪着肌謄,气血流行受阻,以致身痛最为显著。本次患"非典"者,对身痛 之难忍有突出的感受。温病学将病发于表的温病称为新感温病,如风温、秋燥等;将卫分证 候不明显,起病即见里热炽盛者(古人认为是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