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医疗管理制度
核心制度
YL-1 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首诊医师负责制是医疗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具体内容包括:
1、门诊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1)各科室派往门诊值班的医师必须是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门诊值班医师接诊患者后必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仔细询问病史,详细查体,按规定书写门诊病历,待检验结果归档后做出初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注意事项、随诊时间及随诊方式,必要时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2)对急危重症患者应亲自陪同或安排专人负责将患者送往病房或急诊室,并与接诊医师交接班,写好交接班记录。如需转诊立即联系上级医院及转诊车辆给予转诊。
(3)对需住院患者要核对其姓名,问清参加何种形式的保险,并在入院证上注明。向患者及家属讲明住院的必要性,如患者拒绝住院治疗应在病历中注明。需要住院患者,门诊首诊医师应联系住院床位,并告知患者办理住院手续的步骤。
(4)首诊医师询问病史、查体、完善门诊病历后,若发现需要会诊,应联系相关专业医师会诊,如果会诊医师写明处理意见后,仍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与门诊部联系,由多学科综合门诊医师处理。
2、住院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1)首次接诊患者的医师为首诊医师。如为夜间值班,值班医师必须于次日向其主管医师交班,并写好交接班记录,主管医师为今后患者的首诊医师。
(2)首诊医师应对患者病情作出初步评估,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初步诊断、初步诊疗计划,签署入院知情同意书。向患者介绍治疗组其他医师,由治疗组共同负责患者住院期间的诊疗工作。
3、急诊首诊医师负责制度:
(1)急诊护士分诊后,接诊医师即为首诊医师。
(2)首诊医师应按急诊诊疗常规积极救治患者,并及时书写急诊病历。
(3)对危重症或病情复杂患者,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若涉及多学科疾病,应立即请相关专业医师会诊。
(4)患者病情稳定后,首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对需要住院的患者应负责联系床位,亲自或委托其他医师、护理人员送往病房;如患者拒绝住院,应在病历中注明,并要求患者或家属签字。
(5)对留观患者负责观察病情变化,并书写病程记录。对离院患者要认真交待病情,讲明后续治疗、随诊时间及方式,并做好记录。
YL-2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1、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应有住院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每周1-2次,主治医师查房每日1次,查房一般在上午进行。住院医师对分管患者每日至少查房2次。
2、对危重患者,住院医师应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请主治医师、主任(副主任)医师、科主任检查患者。
3、查房前医护人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病历、X光片,各项有关检查报告及所需用的检查器材等。查房时要自上而下逐级严格要求,认真负责。经治住院医师要报告简要病历、当前病情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可根据情况做必要的检查和病情分析,并做出肯定性的指示。
4、查房程序
(1)进出病房顺序:按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主管医师、其他医师(职称由高到低)、实习医师的顺序进出病房。
(2)站位:查房的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站立于患者的右侧;主管医师与查房医师相对而立(站于患者的左侧);其他医师按职称顺序站立于主管医师一则或站立于患者床尾。
(3)听取病历汇报:主管医师向查房医师汇报病史、查体及其诊断治疗等内容。
(4)检查患者:查房的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根据汇报情况和病情,询问病史,作必要的查体,纠正下级医师在病史、查体中存在的问题。
(5)提问与讨论:在查房过程中,查房的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要善于提问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问题。提问可以穿插于病历汇报、查体、讨论分析等查房的整个过程中。
(6)病情分析:分析的重点内容放在结合患者特点,运用国内外新进展、新观点,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具体的治疗措施等。特别要解释该患者所出现的异常症状和体征。分析时也可以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提问,由实习医师、主管医师等依次回答。注意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和患者医疗信息保密制度。
(7)记录:主管医师准确记录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查房内容,尤其是病情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措施、下一步的诊疗方案等。经查房医师审阅后签名确认,各级医师对上级医师查房指示要认真执行并及时反馈。
5、查房内容
(1)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要解决疑难病例;审查对新入院、危重患者的诊断、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治疗;检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听取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的意见;进行必要的教学工作。
(2)主治医师查房,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