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物理竞赛实验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4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物理竞赛实验报告.doc

上传人:raojun00002 2021/7/16 文件大小:4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物理竞赛实验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物理竞赛实验报告

篇一:物理竞赛实验报告示范
实验报告示范(注:仅供参考)
题目1: 金属扬氏弹性模量的测量
一.实验仪器: 扬氏模量测量仪、光杠杆镜尺系统、千分尺、直尺、待测金属丝、砝码等。
二. 实验原理
如图1所示,设金属丝长度为L,截面积为S, 其上端固定,下端悬挂砝码,于是,金属丝受外力 F的作用而发生形变,伸长了ΔL,比值F/S是金属 丝单位截面积上的作用力;比值ΔL /L是金属丝的 相对伸长。根据虎克定律,金属丝在弹性限度内有:
F?L?E (1) SL
比例系数E就是该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设金属丝的直径为d,则S=?d2/4,将此式代入 (1)式可得
L
4FLE? (2)
?d2?L
由(2)式可知,只要通过实验测出式中各量即可测定出金属丝的扬氏模量E,实验测定E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测准ΔL,因为ΔL是一个微小的长度变化量。
为测准ΔL我们使用的光杆镜尺系统如图2所示,是由光杠杆和包括一个竖直标尺并带有望远镜组成的镜尺组来完成的。假定开始时平面镜的法线在水平位臵,通过望远镜观察由平面镜反射标尺的像,假设标尺(竖尺)在望远镜分划板(或叉丝)上的读数为n0。当金属丝在拉力F的作用下伸长ΔL时,光杠杆的后脚f1、也随金属丝下降ΔL,并带动平面镜M转过? 角到M?。同时平面镜的法线on0也转过同一角度? 至on。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从n0发出的光经平面
镜M?反射至n1,且? n0on=? n1on=? ,此时入射光和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应为2?。设D是光杠杆平面镜到标尺的垂直距离,K是光杠杆后脚f1到前脚f2、f3连线的垂直距离。n0、n1分别为金属丝伸长前后反射光线在标尺上的刻度读数,则Δn就是标尺上的刻度差。由图2可知
tg? ? ? L / K (3)
tg2???n/D
(4)
因为ΔL是一个微小变化量,所以? 角也是一个很小的量。因此可以认为tg2? ?2 tg? 。根据(3)式和(4)式可得
?n?L ?2DK
即 ? L ?K? n (5)
2D
将(5)式和F =mg代入(2)式,得
E?
8mgLD
(6) 2
?dK?n
式(6)就是光杠杆放***测金属丝扬氏弹性模量所依据的原理公式。 三.实验过程及步骤
1.调节杨氏模量测定仪底部的调节螺钉,使仪器处于铅直状态并检查夹头是否夹紧金属丝。加上1-2Kg砝码使金属丝拉直此砝码不作为外力。
2.将光杠杆的两前脚f2、f3,放在平台的槽内,后脚f1放在圆柱夹头上,使其靠近中心而又不与金属丝接触,在距光杠杆平面镜前约1m处放臵尺读望远镜,并使尺读望远镜的物镜和光杠杆的镜面近似等高。
3.将光杠杆镜面调到垂直位臵,从尺读望远镜的标尺和望远镜之间直接观察光杠杆镜面,并左右平移尺读望远镜或将光杠杆镜面作少量的倾斜调节,直到镜中出现标尺的反射像为止。
4.通过望远镜上的瞄准器调节望远镜倾角或左右摆角使其对准光杠杆镜面,然后调节望远镜目镜使观察到的分划板刻线(或叉丝)最清晰;其次调节物镜直到能从望远镜中看到标尺刻线的清晰象,并注意消除视差。
5.在砝码钩上逐次增加砝码(每次增加1kg)直加到5Kg为止.记下每次对应的标尺读数n0、n1、n2….、n5,将所得数据填入表1。
6.在加到5Kg后,再增加 1Kg砝码、此时不必读数,取下1Kg砝码再读数,然后逐次减去1Kg砝码,记下每次对应的标尺读数为n5ˊ、n4ˊn3ˊ、……、n0ˊ,减到与开始拉直金属丝所用码相同为止,将数据仍然填入表1。
7.用米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L和光杠杆镜面到标尺间的垂直距离D。用千分尺测出金属丝的直径d(要求在不同的位臵测5次将测量值填入表2)。将光杠杆放在纸上压出三个脚的痕迹,量出后脚痕迹点到两前脚痕迹点连线的垂直距离K。
8.取同一负荷下标尺刻度的平均值0,1,2,3,?,5,然后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算出Δn在m=?,将L、D、d、Δn等代入(6)式求出金属丝的扬氏模量E。(或者用作图法,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求E) 四.数据记录与处理
表 1 金属丝随砝码伸长读数记录
表 2 金属丝直径测量 单位:mm
其它物理量测量值(单次): L= ±(mm),D = ± (mm),K = ± (mm) 由式(6)可得 8mgLD8?3???????10(N/m)2?32 ?dK??(?10)??
式中由于L、D、K均是单次测量,须将其极限不确定度eL、eD、eK各除以3,分别化为标准不确定度σ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