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语》
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当仁,不让于师
1
以仁为本以礼治国
二、政治:反对暴政,主张德政,“礼治”。
三、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四、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等。
五、品德:“温、良、恭、俭、让”
孔子思想
2
1.《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__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精警诫人。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门人
再传弟子
20
大学
中庸
孟子
检查识记
3
2、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入仕
4
【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注释]
毁:诽谤。
逾:超越。
伤:损伤。
多:只,仅仅。
见:表明。
写子贡面对叔孙武叔的诋毁,运用比喻、对比的手法,理直气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表现孔子的出类拔萃的才德以及对孔子无限敬仰的感情。
诋毁其实是无能和妒忌的表现。
[评析]
选文疏通 解读
5
【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如之何其可及也?”
【注释】
“知”通“智”,聪明,智慧。 阶:名作动,踩着台阶。
斯:就。 道之斯行: “道”通“导”,引导。
绥(随):安抚。 和:团结协力。
写子贡面对陈子禽的挑拨,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孔子的才德,婉转表达对孔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陈子禽用心险恶,手段卑劣。
[评析]
6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喟然:深深感叹的样子。 坚:坚实深奥。
循循:一步一步有次序地。 诱:引导。
博:使……广博。 卓尔:高大的样子。
末:没有。 由:途径。
运用夸张式的比喻和对比,由衷的赞美表现孔子无以伦比的才德,及弟子们对孔子的极端崇拜之情。难能可贵的是他“克己复礼”,从不凌驾于弟子之上。
评析:
8
【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抑:不过。 厌:满足。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点】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是一致的。 这表现了孔子谦虚的品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