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王自文古诗两首.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王自文古诗两首.doc

上传人:1656403**** 2021/7/19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王自文古诗两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 诗 两 首
王自文
执教者: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 王自文
点评者: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中。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理念设计贵在精专,一“整合”对应主要策略,一“情感”对应主体内容、一“价值”对应主导目的,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的气派。」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习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亦方法、亦情感,总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有景物描写。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③都写到了人。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遗民”的“遗”在这里当什么讲?(遗留)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一大突破也,妙!」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过渡:一边是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