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鱼腥草又名蕺菜、臭猪菜、侧耳根、猪鼻孔等,为三百草科蕺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茎叶搓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
鱼腥草辛、凉、气腥。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止血、祛咳、镇痛等功能。由于它富含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两千多年前, 人们就利用鱼腥草防病。中医药学对鱼腥草的认识源于汉代。《》称岑草,南北朝的《》、唐朝《》、明朝《本草纲目》等均有记载, 指出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鱼腥草还具有很多全新的用途。
一、生物学特性
1、植物形态
幼苗 下胚轴短,叶阔卵形,无叶脉,有短柄。初生叶心脏形,全缘,表面密布灰白色细腺点,有主脉1条,有叶柄。有鱼腥味,光滑无毛。成株 株高15~50厘米,有鱼腥味;茎下部伏地,节上生有须根,上部直立,无毛。叶互生,心形,全缘,背面淡绿或紫红色。花和子实 穗状花序生于枝端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两性,无花被;雄蕊3个,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蒴果顶端分裂。12℃开始萌发,生长适温16—25℃。
2、生育期
蕺菜可用种子和分根繁殖。主要采用分根繁殖。首先选择水源丰富的地块,保水排水方便的地块,冬季深翻土壤,并晒白。多年生草本。生育期5~10个月,花期4~8月份,果期7~10月 。喜生于阴湿多水的环境,极耐水湿。农田常见杂草,生果园、茶园、路埂等。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
3、对温度要求:
野生于阴湿或水边低地,喜温暖潮湿环境,忌干旱。耐寒,怕强光,在-15℃可越冬。土壤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不宜于粘土和碱性土壤栽培栽。
二、类型与品种
目前,鱼腥草被国家卫生部正式确定为“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之一,鱼腥草药用价值很高,《中国药典》历版均有收载。三白草科共4 属8 种, 分布于亚洲和北美。中国产3 属4种。其中,蕺菜属仅1 种,即鱼腥草,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及西南部各省区, 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 以长江流域以南分布最广,在我国尤其以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地栽培较多。常生于海拔300~2600 m 的山坡潮湿林下、路旁、田埂及沟边。
三、栽培技术要点
1、 可春季(2~4月)或秋季(9~10月)栽培,以春播为宜。
2、老茎切为4~6厘米长且带2~3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