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doc

格式:doc   大小:67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doc

上传人:fyyouxi23 2021/7/20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曾国藩《冰鉴》原文全译
内容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位官僚,所处的却是吏治败坏并极端腐朽的从政环境,但就在那个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的时代,他几乎揽尽天下英才。《冰鉴》一书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奇书,它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编者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地解读曾国藩识人、用人的神秘之学,为读者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彩色画廊,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冰鉴》作者为曾国藩的存疑
  《冰鉴》,传闻为曾国藩所作,实非。下页有毛笔刻印的《冰鉴》影印文件,末尾说,‘余家有冰鉴七篇,不著撰人XX,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署名为‘南海X荣光荷屋氏’。又题名‘香山曾大经纶阁氏书’,时间是‘道光己丑年仲春’。该年是公元1829年,时曾国藩19岁,尚未科举,亦未到京(23岁才去)。那个时代,文章从写成到流传,再刻印成书,需要很长时间,显非少年曾国藩所为。曾国藩名闻天下,是50岁以后的事。南怀瑾先生推崇曾国藩13套本领,《冰鉴》是其一,但未肯定地说《冰鉴》作者是曾国藩。
《冰鉴》题释
1、《冰鉴》是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著述(存疑)的一部关于相人识人的作品。分7章。
2、古代盛冰之器。《周礼•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鉴。”
3、鉴,镜子。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4、指月。元稹《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XX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曾国藩相术口诀
邪正看耳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  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X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铬,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译文: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