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兴化十六夜习俗.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兴化十六夜习俗.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6/1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兴化十六夜习俗.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兴化“十六夜”习俗任兆毓刘双湖元宵节玩花灯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但在江苏省兴化的大部分地区不是正月十五玩花灯, 而是正月十六玩花灯。它的分界线是, 原属东台、泰州的兴化南部地区, 即蚌蜒河北岸的部分乡村及向南的所有乡村, 他们都是与全国一样正月十五玩花灯。而蚌蜒河北岸再向北的地区,都是正月十六玩花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 2000 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 明帝提倡佛教,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 点灯敬佛的做法, 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 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别为兴化市大垛镇的娄庄、大何等村离蚌蜒河有十几里路, 习俗就是“十五夜”, 与之相距三里路的自然村单家舍、高家舍、顾家舍却是过“十六夜”。据说, 早在明代隆庆初年, 前者属泰州( 民国时属东台县八区),后者属兴化县。有一年, 时为宰相的李春芳的官船在路上耽搁了一天, 为补元宵佳节, 便留下了“十六夜”的习俗。其主要形式有: 1、烙糍粑。用米粉加水调和成厚粥状, 倒入抹过油的锅中煎烙成两面金黄的块状糍粑饼,以作食用。儿歌中的“十六夜,烙糍粑,糍粑黏,买块田”,希望当年能买田置地。(用米团切片煎烙也可)。 2、炸老鼠眼。晚上, 人们把蚕豆放在锅里炒炸,。炒炸时发出“噼哩叭啦”的爆炸声,意味着老鼠眼被炸瞎了,老鼠消灭了。 3、沰稻印。各家用蒲包装上石灰, 在门前、院子里沰上许多白石灰印子,一直通到河边,称为“沰稻印”,预祝当年大丰收。 4、送鞋子。先备一双鞋子, 说是从“送子娘娘”那儿迎来, 青年好事者于当天晚间, 敲锣打鼓将鞋子送到久婚未育之家, 以此为生子吉兆。“鞋”与“孩”谐音)望子心切者对此感激涕零。 5、偷船桩。用意与“送鞋子”相似。船桩原为渔船、农船用以代锚的小木桩, 好心人于这晚趁船主不备窃之, 并用红纸包好悄悄送往久婚未育之家。但有人说,若船主发现即不灵验。船桩,即男根,指生男孩。 6 、玩花灯。晚间,同街巷或邻居的小孩都拿出各具特色的灯具, 到邻家互展, 炫耀; 邻家见之, 既为其祝福、喝采, 又为之“更烛”, 即换上新的蜡烛,预示这一年合家前途光明。 7、豁钝事。意即把倒霉之事舍弃掉。当晚, 乡邻们在场边或巷口宽阔处, 用一抱干草, 内夹子鞭, 点火燃烧, 男女老少在上边豁来豁去,这就是“豁钝事”。预祝未来不会碰上倒霉的事。 8、烧签柴。当晚, 青少年们将事先扎好的约 2 米长, 臂膀粗的芦柴把子点燃,于村前或村后宽阔处边烧边挥舞,外村人观其火色,据说可预测年景:火红、火白、火黄分虽预示当年干旱、大水和丰收。签柴烧到一半时, 用带着火的那一头在地上划个大圆圈, 这圆圈就是大稻折子。剩下的签柴把子等下秧时插于秧池边, 以护秧苗生长旺盛。 9、请灰堆姑娘。这种活动源于唐代。天将黑, 用一新做的柴篾子畚箕,戴上花,在畚箕口插上一根玉簪,先坎在灰堆上,烧一柱香, 放一串鞭后, 让两个姑娘( 未婚) 将畚箕平搭到事先铺好的米粉旁边, 用先前插的玉簪在米粉上写字。可问人事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