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校园内网络诈骗现状与对策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网络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全新的生活体验,但也为犯罪活动提供了新的载体。目前网络诈骗案件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由于部分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网络诈骗现象在校园内更为明显。本文披露了网络诈骗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分析了校园内网络诈骗的心理及原因,为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损失,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网络诈骗 大学生 防范策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随着网上交易的兴起,更多的不法之徒也瞄准了这块新出炉的大蛋糕,把黑手伸向了一度纯洁的互联网[1]。网络诈骗具有跨地域性、高隐蔽性、强渗透性,操作简单易于上手。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诈骗进行约束,网络诈骗案件与日俱增。由于大学生正处青春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和认识不足,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和真假辨别能力,屡遭不法分子侵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网络诈骗不仅给大学生们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同时在学生们的心中留下阴影,造成精神创伤。高校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加大对网络诈骗的宣传以及预防,在学生享受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带给的便捷和方便的同时,能够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 网络诈骗行为的表现及特点
网络诈骗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犯罪学中对一类犯罪行为的统称。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2]。网络诈骗是信息时代逐渐兴起的诈骗犯罪方式,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操作方式的便捷,网络诈骗发展迅速,发案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犯罪方式日新月异,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网络钓鱼类,该类诈骗形式主要通过发送欺骗性电子邮件、伪造网站、谎称熟人。大学生由枯燥充实的高中生活过度到大学生活,对社会缺乏了解,以至于不法分子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以中奖、对账等内容在邮件中诱骗用户填写金融账号和密码进行诈骗,或者编造诸如家人生病、手头紧张等谎言索取钱财。
2、网络购物类,该类诈骗主要通过在互联网上买卖商品而发生的诈骗。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大约有6成以上的大学生都有网购经历[3]。这类诈骗形式主要有不法分子以未收到货款或汇款金额不足等各种理由迫使买家多次汇款或诱使买家汇款到指定账户等不安全交易方式。
3、网络交友类,该类诈骗与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和交友网站的普及密切相关。大学生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法分子通常先取得受害人对所谓“网络友情”的信任,然后通过各种方法索取钱财,甚至伙同他人诈取甚至抢劫财物。4、大学生毕业生求职类,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网上投递简历,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获取,不法分子看准了学生求职心切、社会经验不足的心理和特点的进行诈骗,编制各种理由引诱应聘者交纳手续费、押金等等;更有不法分子进一步套取求职者家庭信息,向求职者亲属实施诈骗。
二、校园内网络诈骗的心理及原因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