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大湾老街印象.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湾老街印象.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7/22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湾老街印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湾老街印象
  古黄桷,老石桥,青石板,板壁房,一条弯曲成草书的“7”字形的窄窄的小巷,这就是我记忆中大湾老街的印象。
  大湾老街位于重庆主城北部华蓥山脉和铜锣山脉之间一个浅丘平坝上,是川渝边界上一个袖珍的小乡场。整个老街长不过五百米,有常住居民也不过百来号人,这里是乡政府的“衙门”所在地。狭窄的老街上似乎设置有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农机站、食品站、计生站、文化站、广播站、畜牧兽医站、蚕茧站、供销社、物资门市部、农村信用社、邮政代办等数十个基层服务机构,老街周边的几个土丘上还分散着粮站、卫生院、敬老院、中小学校等几个规模较大的单位,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湾场地处邻水、长寿和渝北三区县交界处,属典型的边贸小镇。小时候从老人们那里听来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好个大湾在河滩,手巴岩上可摩天;茨竹生在山中间,兴隆处在悬崖边;一双石鞋无人穿,木耳飞过仁睦滩;两口喝干一碗水,坦坦平阳下寸滩。”这说明过去川东一带的农民担二斗下重庆求生计,大湾老街是起点。
  每逢三、六、九赶场,是大湾老街最热闹的日子。早上起来,天刚麻麻亮,太阳还懒洋洋地没醒过神来,满街的店门便开张了,五花八门的摊点如魔术般铺展出来,琳琅满目、应接不暇。晨雾中,山道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呼朋引伴,嘻嘻哈哈,从十里八乡聚拢来,涌向大湾老街。从上场口到下场口如潮水下泻,从下场口到上场口如洪水暴涨,上行的人莽起挤,下行的人搂起推,左边有人喊:
“扭起,扭起,扁担夺背!”右边传来:“看到,看到,箩篼挂衣裳!”到处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人流把整个老街挤得水泄不通。挑担子的农家、背背篼的大嫂,便就地找个街沿,把那些亲手种植、收获的瓜果蔬菜摆满一地;那些茶寮酒肆,也是人流如织;那些木匠、篾匠、理发匠早就扯开了场子;油坊、米铺、豆腐坊也是人头攒动;更有那一帮瓜兮兮的山里娃子,扯着大人的衣角,流着口水,把打包谷泡的、卖棉花糖的、敲(方言音读kao)麻糖的小贩围得个严严实实;那些平日里不出门的漂亮媳妇、俊俏姑娘,手里拿着刚买的“二尺红头绳”、三尺花花布,相互攀比着、打闹着,一不小心,欢声笑语砸翻了老街的青石板……赶场的乡民个个都很讲究,男人把胡子剃得干干净净,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女人把自己穿得花花哨哨,打扮得漂漂亮亮,一趟挤上去,一趟挤下来,俨然一个大的T型展示台。
  我的老家在邱家河,距大湾老街有十来里地,那里的农民去老街“赶场”一般都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卖点什么,或者再买点什么,总是精打细算。于是把自家生产的多余的糯米、花生、红苕、玉米棒子、干豇豆、泡咸菜、豆腐乳、水豆豉、干粉条、旱烟叶之类的,装成筐,打成捆,统成袋;或者家中有几只老母鸡生了蛋,攒积下来就是一篓,用稻草往篓中一圈,或填上谷糠,便可安放鸡蛋;有新鲜的菜蔬,用草根扎成把,放进攮筛里;母猪下了崽,已出月了,赶紧逮上几头,置于猪笼中;小鸡崽、小鸭娃出了窝,得捉上几只,放进竹篮或背框里;喂了一年的肥猪该出圈了,两三百斤重,于是请来三四个大汉,四脚朝天绑上担架
……待一切都准备好了,就担着、背着、提着、扛着、抬着成群结队地往老街上赶,这是山里人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一些专门靠手艺吃饭的木匠、篾匠、棕匠等各色匠人,每场都要扛上一些背篓箩筐、筲箕簸箕、撮箕箢篼、桌椅板凳、甄子蒸笼、摞筛竹筢、扁桶木盆、蓑衣斗笠等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