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明】冯梦龙
余兰兰,陈鑫,周作菊,刘颖
1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知音文化的典范
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始见于《吕氏春秋》、
《列子》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推广大众于明代通俗
文学家冯梦龙的话本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知音故事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
穿越千年悠长岁月,感动着古往今来无数颗心灵,
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
现象,并被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接受与欣赏。
2
伯牙、钟子期均为战国末期楚国人。
伯牙:姓伯名牙。史书中并无俞伯牙其人。比较 可能的情况是,由于受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影响,人们便将历史上的伯牙误传为俞伯牙。
钟子期:姓钟名期,字子期,武汉市汉阳蔡甸区
新农镇马鞍山集贤村人 。这里至今尚有钟期墓、知音亭、琴断口。武汉市还有钟家村、集贤村、 琴台路、知音路等地名。
伯牙、钟子期其人
3
学 习 要 点
一、了解知音故事的源头流变。
二、领悟知音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思考知音故事的现实意义。
4
知音故事的源头:
1、《吕氏春秋》
2、《列 子》
5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非独琴若此也,贤者
亦然。虽有贤者,而无礼以接之,贤奚由尽忠?犹御之不善,
骥不自千里也。
1、《吕氏春秋》
6
2、《列 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
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
也。吾于何逃声哉?
7
二书之比较(1)
《列子》一书对音乐的描述更为细致、生动,既有画龙点睛
的议论之笔,又有二人音乐交流的情景描写,结尾还有伯牙的
欣喜感叹。这些充分揭示了钟子期的“知音”、“知乐”之才以及
伯牙以钟子期为音乐“知音”之意。但其记载仅就音乐而言,至
于二人心灵相交、引为人生知己的内涵并不明显。
8
二书之比较(2)
《吕氏春秋》关于音乐的描绘比较简单,但是,该书记述了
“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结局,初步
具有了由音乐“知音”上升为人生“知己”的情感内容和伦理内涵。
这一情节的安排,规定了知音故事的发展方向,为知音故事以后
的拓展和流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9
知音故事的流变
伯牙、子期的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经传,演变成为一个具有
丰富而深刻的情感内涵与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民众所知晓
和熟悉,要归功于明代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撰者冯梦龙。
《三言· 警世通言》的开篇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仅情节生动、人物丰满,而且具有
厚重的情感色彩和普世价值。 小说的落脚点与旨归不仅仅在于
以琴结缘和音乐知音,更由此进入社会伦理层面,歌颂俞、钟
二人超越血缘和等级的真挚友情、钟情自然与任情适性的人生
意趣、恪守诺言与重情尚义的高风亮节,从而升华了故事主题,
使其成为中国知音文学与文化中的经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