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doc

格式:doc   大小:10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doc

上传人:小雄 2021/7/24 文件大小:10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摘要】攻击性行为又叫侵犯性行为,是指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 的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一般表现为打人、踢人等身体上 的直接攻击,也有间接攻击,如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长此以往, 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 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其成因,以使我们及早 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使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 利于形***际间的良好关系。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 好,常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 质的形成是我们幼儿教育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
【关键词】
一、攻击性行为的概念以及形成原因
1、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 会行为。儿童,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攻击, 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或者 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身体攻击,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 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三是损害他人财物,比如用暴力抢走他人的东西
2、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一个人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是 个体了解社会对他有哪螳需要与期待,规定了哪些行为规范等,并逐渐地达成这些期待, 学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在幼儿园,我们常常会看到幼儿身上总会出现一些与社会规范 不一致,直接或间接损伤他人、对社会交往或人际关系不利的行为。这种行为就是攻击 性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其实,几乎每个幼儿身上都有攻击性行为。只不过在有的 幼儿身上表现出较强烈的方式,有的较弱。从动机上看,可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分为两 类:一类称作工具性攻击行为,如在“娃娃家”玩游戏时看到同伴抱着会眨眼的布娃娃, 也想抱,便去争抢。在这里,攻击行为是指并不带有伤害的动机,而只是通过攻击性行 为达到占有某种资源(如玩具、食品)的目的的行为。另一类称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如故 意抓伤小朋友的脸、破坏别人的游戏成果或用口水吐人、骂人、咬人等。这类攻击性行 为具有伤害别人或自己的目的,是幼儿园中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有的时候,幼儿的攻 击行为是这两种类型的混合。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还发现:攻击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幼儿阶段攻击性行为出现较为频繁,主要表现为更多地依靠身体 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则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攻击性行为一 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出现第二个高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还存在明显 的性别差异:通常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 居多o
3、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征、体质、气质等),对攻击性行为 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些天生爱热闹的、爱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容易
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