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论《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
摘要 :通过课上的学习和查阅的相关课外资料,本人对《诗经》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和
理解,此论文主要阐述了《诗经》的艺术成就及特色,具体的分析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
手法、比兴的技巧及其语言形式。
关键词 :诗经,现实主义,比兴
、《诗经》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产生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奴隶制
周王朝,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它以丰富的内
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
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从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面貌。其中表现
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
精神, 更是开后世现实主义诗风的先河。 《诗
经》中的大部分作品都生动细致地再现了生
活的本来面目,揭露了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矛
盾。
《诗经》的现实主义特色首先体现在其
丰富多彩的内容上,它以海纳百川之势吸纳
几乎所有能印入眼帘, 纳入耳窗的自然万物,
可以说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据有关学者
统计, 其中涉及的草有麦、 黍、 稷、 麻等 105
种,木有桃、李、柏、桑等 75 种,兽有马、
牛、 羊、 狐等 67 种, 鸟有睢鸠、 黄鸟、 喜鹊、
鸱鸮等 39 种,虫鱼有螽斯、草虫、鲿鲨、鲂
鲤等 49 种。要想论之有道,须先言之有物,
而《诗经》的成功之处正在于它的创作源于
人民的所见所闻, 这不仅丰实了文章的内容,
增强了可读性,更以浓厚的生活气息描叙了
当时纯朴的风貌。
《诗经》里的绝大多数诗篇,是当时奴
隶制社会的生活写照。譬如《豳风・七月》
反映了当时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它不仅叙述
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的不同生活,而且揭示了
阶级矛盾这一真实的现实。诗中的农民一年
辛苦到头,看似在为自己忙碌着,实际上多
数在为他人谋幸福: 打了猎要献给王公贵族;
送到田间地头的饭食也要让官员来沾光;漂
亮的衣服要送给达官贵人,自己则连粗布短
衣也没有; 除了缴纳赋税之外, 还得服劳役,
为官家筑室造屋。《魏风・伐檀》更表现了
严酷的阶级剥削和劳动人民对不劳而获的
“素餐” 的君子们的强烈不满— “彼君子兮,
不素餐兮!”用讽刺的口吻,揭露它们“素
餐(白吃饭)”的现实。《魏风•硕鼠》则
表现奴隶们忍受不了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要寻找能自由
生活的乐土。
而千古绝唱《诗经》首篇《关睢》章则
渗透着人性最本真的渴望, “关关睢鸠,在河
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千载辗转,脍
灸人口的风情歌语则散发出一股幽情馥郁的
芳香以睢鸠和鸣比兴,引出一位温文尔雅的
姑娘正是青年梦寐以求的佳偶。尔后,诗人
反复以特菜为喻,弹奏出一首君子朝思暮恋
淑女的浪漫痴情曲。全诗以一种唯美的艺术
情调渗透于朴实的现实主义诗风, 这也是 《诗
经》的总体风格。
、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
用
最早提到“赋、比、兴”的
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
曰颂,以六德为之本 , 以六律为之
音。 ”这里的“六诗”指的是以音
律配合的六类乐歌。汉代的《毛
诗序》将“六诗”改称“六义” 。
后人将“赋、比、兴”视为《诗
经》的三种典型的表现方法 。
赋
赋的本义是贡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