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徽州风情.doc

格式:doc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徽州风情.doc

上传人:2768573384 2016/6/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徽州风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徽州风情安徽风土人情九华山及附近乡邻逢年或重大节日活动时, 以舞龙灯、狮子灯庆贺助兴。龙灯以竹篾扎成拱形,一拱一板, 每板长约 米,内燃蜡烛, 少则九板、多则数十板(均为奇数) ,每板 1 人扛舞,并敲锣打鼓随行. 龙灯是民间庆贺喜庆的一项大型集体活动,所到之处观者如潮,十分热闹。五猖会农历五月一日,是休宁县海阳五猖庙会之日。届时四乡百姓云集海阳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凶化吉。庙会游行,“前引”锦旗开路,“执事”沿途管理杂役。青白黑红黄绿蓝各色旗子飘扬,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猪马牛羊偶像、牌楼跟上、接下是地方戏队伍、杂耍队伍。此庙会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皖南曾打过几年拦锯战,军士百姓死亡枕籍。朱做了皇帝后, 下令江南百姓, 村村建“尺五小庙”, 阵亡士卒“五人为伍”, 受百姓供奉。《明史》记皇家祭祀有“阵前阵后神祗五猖”之说。如此世代相传,便衍成香火极盛的五猖神庙会。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的抛绣球, 当然不是古代小说中的“抛彩球择婿”, 而是给游客一个“喜兆”, 中彩球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如意。重阳庙会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 3天,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这天, 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 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 搭台唱戏, 从日出唱到日落,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徽州古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 外出经商, 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 多则数十载, 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 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 若不能发迹, 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 钱财显赫, 明清时期, 徽商达到鼎盛, 出现了" 无徽不成镇" 的盛况, 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 恩宠有加, 徽商于是进入了" 以商重文, 以文入仕,以仕保商" 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 1028 ) ,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 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 是为了祈求丰年, 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 可分为三类: 一类为标志坊; 二类为功德坊;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芜湖民俗: 婚事“六礼”《尔雅· 释亲》称“妇之父母, 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古代称举办婚礼为结缡、合卺。俗称结亲、成亲、成婚、完婚、合婚、圆房等。《礼记· 昏义》规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序: “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后演变的主要过程如下: 托媒提亲。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 地上无媒不成婚”, 最讲究“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共和国成立后仍存媒人说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占主流; 80 年代后,城镇兴办有婚姻介绍所,报刊杂志以及电脑网上也通行征婚广告等联络方式。合八字。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年、月、日、时配定天干地支共为八字, 由算命先生来推算是否有“生肖冲克”现象, 岳西等地流传《反婚歌》:“从来白马怕金牛, 羊鼠相逢一旦休, 蛇见猛虎如刀割,金鸡见犬泪相流,灵猴与猪不同圈,蛟龙玉兔不到头”。共和国成立后多数人均不迷信此道。相亲。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别,有相人、相家等项目,进行考察与交往,增进了解。过庚。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等, 即交换允婚庚帖。帖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等, 是书写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双亲名讳的喜帖。男方在帖中书写“恭求”二字, 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复。共和国成立后已不流行此俗。下聘礼。又称过礼、行聘, 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礼。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