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佛教传播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佛教传播论文.doc

上传人:huiwei2002 2016/6/1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佛教传播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影响摘要: 禅宗脱胎于印度佛教中的禅学。禅宗在印度没有突破性的发展, 但在传入中国之后, 却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佛教一大宗派——禅宗。中国的禅宗在它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吸取了天台、华严、净土诸宗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它的中国化最彻底, 对佛教文化影响也最深远。关键字:禅宗发展中国化影响禅,在梵语中的意思是静虑,中国古代译为“思维修”,其涵义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 进行冥想。据传, 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 手拈一朵花一语不发, 众人不解其意, 唯有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微笑。释迦牟尼便把这“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佛法传给了他。这佛法便是禅宗的要义。摩诃迦叶被尊为禅宗的的开山鼻祖,“西天二十八祖”之首。虽只是传说但对我们去领会其内在佛理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印度禅学更注重于冥想,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行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反思。它还有坐禅修炼的方法,如“五***门”、“四禅定”。印度禅学是印度禅学诸多修行方式之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教派体系。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 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有晋中兴, 玄风独振, 为学穷于柱下, 博物止乎七篇”。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 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 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 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中也达找到了契合点。于是到南北朝时代, 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 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 我们未知它的影响, 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 我们自然欣欣向之。禅宗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的过程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从佛教在东汉末传入至魏晋南北朝, 这是禅宗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东汉灵帝建宁年间( 168- 172 年) 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 论述如何通过默数“入息”、“出息”使人心意集中, 从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和程序。这即是小乘禅法的数息观。西晋末年鸠摩罗什译出了《坐禅三昧经》介绍了大乘禅法一系的“五门禅”, 系统阐述了印度佛教的禅修方法。这一时期, 译出的禅经大约有五十多部。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不分伯仲。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印度式的坐禅仍是主流的修持方法。它有严格的入定程序, 讲究禅师的言传身教, 自己乱修弄不好会走火入魔的。当时, 禅法作为一种时尚在北方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