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生物圈2号,何去何从?.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物圈2号,何去何从?.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21/7/26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物圈2号,何去何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物圈2号,何去何从?
  早上10点,雨开始下。这场雨不是特别大,但却下个不停,持续不断的雨水渗进了深黑色的土壤里。午夜之后,整座小山都“喝饱了水”,表面开始出现了涓涓细流。激流涌动,冲出一条小水沟。雨继续下,水沟越积越深。
  几周过后,小山的山脚下,是一滩被冲到混凝土地面上的黑色泥浆,这让“降雨”制造者们惊愕不已。他们并没打算重新开拓一片山坡――毕竟,他们刚刚才把它建好。
  这场“暴雨”发生的地方是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房子里。这是一座密封式的、复杂的巨型温室的一部分,建造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部的圣卡塔利娜岛,里面集合了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甚至还“附送”了微型海洋。这是生物圈2号:一座试图用来证明人类在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中,再加上些许阳光,就能够生存下去的建筑。
  该项目被誉为一项开创性的科学试验。1991年,8名科学家入驻生物圈2号,这8个人的生存完全自给自足:食物是自己种的,喝的是再生水,呼吸的氧气则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项计划,旨在为太空探索和“外星殖民计划”提供一张模拟地球生态与环境的蓝图,同时帮助我们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的。
  无论如何,原计划本该如此。但是,第一个“任务”就宣告失败了:氧含量下降,即生物圈2号内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组成比例无法自行达到平衡;水泥建筑物影响到正常的碳循环;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繁殖,其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也就是说,生物圈2号并未达到原先设计者的预定目标。几年后,设计团队试图进行改进,但最终也是徒劳。在此之后,这座昂贵的
“玻璃金字塔”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2007年,它差点被改造成公寓。不过现在,生物圈2号重回拯救世界的科学中心。
  建造一个迷你地球
  生物圈2号这个想法最初来源于一个相当痴迷环保的的小型组织,领导者是极富魅力、又有点喜怒无常的约翰?艾伦。
  艾伦的生物圈2号计划诞生于1982年的一场科学会议。这场会议在法国召开,出席者均是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由于人们****惯把地球本身作为生物圈1号,所以这个人工生态循环系统被取名为“生物圈2号”。之后不久,他们开始起草详细的计划,几个财团联手出资,由空间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承建,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这个与世隔绝的系统可以作为登陆火星的实验基地、潜在核战后的掩体,也可以作为生活实验室,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1987年,《发现》杂志大张旗鼓地宣称:“生物圈2号是肯尼迪总统自启动登月计划以来最令美国人激动不已的科学项目。
”参与这项工程的8位科学家如宇航员一般,被视作“国民英雄”。在全美国人民的关注下,这项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需要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密封环境,大到足以容纳热带雨林、红树林沼泽、草原、沙漠,甚至还有一片微型珊瑚海。
  该系统内有大量的空间用以种植植物。那里既有高大的树木,也有矮小的灌木草丛植物,各个生物群落中的生境也不一样。生物群落间均有相对独立的生态区将它们互相隔开:如热带草原和沙漠之间用灌木丛使二者相对隔离;热带雨林的周围种满了浓密的姜科植物,从而保护内部树种免遭侧面强光的照射;而在与海洋的隔离区内,科学家种植了竹子来抵御盐分的渗入。当然,系统内还配有高端的农用设备。
  乌托邦式的科研计划宣告破产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