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旧体诗的各种常见体裁简述》
《旧体诗的各种常见体裁简述》1、二四言不必论。四言诗,有时杂以杂言,基本“格律”,是每一章押一个韵,基本上句句用韵;或是,越到历史的后来,越固定为双句押韵,可换韵。定格连章2、古风。分为五言(五古),七言(七古),杂言。歌行体等等,亦属古风。双句押韵。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途换韵的。总句数不定,多为双数。古风也有所谓格律,但是句中不讲平仄,只讲字数基本整齐和逢双押韵。严格的律诗成熟后,人们再回过头来专门给古风制定所谓格律(往往是与格律诗的平仄规律越相反越好),以区别气味,其实多属无谓。我不赞成大家初学就写古风,但是可以读一些,以习辞汇等。3、五绝七绝。每句五或七字,一共四句。五绝以二四押韵为正体,并且以古绝(古风式的五绝,即不讲句中平仄)为正体,首句一般不押韵。七绝以句中讲平仄为正体,并且首句一般押韵(一二四句押韵)。4、五言律诗。每句五字,一共八句(每2句为一联,共四联)。五律以首句不押韵为正体。押韵位置是二四六八句。只能押平韵,不能换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五律是唐人写诗的标准的、成熟的、流行的体裁(科举有五言六韵,八韵,十二韵等)。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据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唐代诗人祖咏应试,主考官出了《终南山望余雪》为题让考生按规定写成五言六韵十二句。祖咏写了一首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只写了四句就交卷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按规定写完应试诗呢?祖咏回答说:“意尽”。5、七言律诗。每句七字,一共八句(每2句为一联,共四联)。七律以首句押韵为正体。押韵位置是一二四六八句。只能押平韵,不能换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七律是从宋到现代的最流行的体裁。6、五言排律,七言排律。超过四联八句的五七律为排律。注意,一定是加在中间的,首联和尾联不变。而中间不管增加多少联,必须每联对仗。平韵一韵到底。五七排一般作多人联句或个人显摆用。7、五七仄绝,五七仄律。押仄韵,并且句中讲平仄格律的。均是文人偶一为之,游戏。第3到第6,一般统称近体诗,唐宋时叫今体诗。我若生从前,唐诗写几首。省得鹅鹅鹅,终朝学人口。什么叫平声?普通话中,第1声和第2声是平声。第1声又叫阴平;第2声又叫阴平。什么叫仄声?普通话中的第3声和第4声是仄声。第3声又叫上声,第4声又叫去声。有一部分字,在古代是入声,现在派入了今四声中,其中有一百多个字,今天读平声了。要分别出来。入声字就是一种仄声字。在填词时偶尔可以当平声用,但是这是音乐家才好干的事。重要提问:普通话不好,怎么学会区分四声和平仄?答复:很多年纪大的人士,是没学过拼音的,有的人方言极重,小时也学不好这个。有几个办法,但是关键还是在下点功夫学会。汉语拼音,是我这个速成法修仄的基础,没有办法的,必须得基本会拼音。然后一二声是平,三四声是仄,再慢慢熟悉一百多 个今平古仄的入声字,就可以了。1、借助字典等工具,重学拼音。还有一种字,是根据文义变音或变调的。2、读诗写诗过程中,注意区分平仄。不需要把发音读准,只需要把音调读准。平声就平平些,仄声就调子
“向下”或“先下后上”些。3、征集程度较高的志愿者,在我的指导下,把《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两大学诗启蒙书,逐字标出实际平仄(及平仄规律)。以供实 在无法区别平仄的同志对照使用熟悉。我赞成用方言读诗词。但是心里要明白普通话是读几声。以区别平仄。两大系统:古韵和新韵中华新韵(十八韵)韵部一、麻花韵二、波歌韵三、儿 韵四、街斜韵五、衣期韵六、支思韵伯昏子先生说的:平水韵所反映的语音结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接受的书面文学语言的语音体系,他始终和任何时期汉语口语的语音系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古今+方国(之音)反对新旧韵混用毛泽东的悼诗:
吊罗荣桓同志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古仄的入声字表》
?boardid=94&Id=4455平仄格律入门详谈(上)
我们知道,汉语是一字一音;构成词句则喜欢双音节。两个两个字为一小节。
所以构成平仄格式,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1234567890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平平
12 34 56 78 90
不断